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4 道试题
1 .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中共十二大指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各个方面,要发展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这些观点(     
A.为探索民主实践方式提供了契机B.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C.催生了中国最早的村民自治实践D.是发展全社会直接民主的重要体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颁布了一系列诏令:“诏禁士民胡服”“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葬河南,不得还北”“改姓氏,定诸州士族”“稽古复礼,庶令乐正雅颂”。这些诏令(     
A.强化了汉族门阀士族制度B.表明社会生活以汉族风俗习惯为主
C.复兴了汉族传统礼乐制度D.以法律形式肯定了民族交融的成果
2023-11-08更新 | 227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北江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制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这一演进主要是基于(     
A.君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B.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发展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重文轻武治国思想得以落实
4 . 如表为罗马部分官职“任职者身份规定”变化情况表,这一变化说明此时的罗马(     
官职设立或改变时间任职者的身份规定
军政官前445年无论贵族还是平民皆可担任
财务官前421年由2人增至4人,并对平民开放
执政官前367年两位执政官之一须为平民担任
前342年两位执政官皆可由平民担任
大祭司前300年由4人增至9人,所增加的职位由平民中选出
A.平民参政促使民主制度形成B.贵族特权受到政治体制制约
C.对平民开放的官职权力较小D.平民和贵族政治权利已趋同
2023-10-11更新 | 201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北江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美国独立后,“为了限制众议院的权力,他们便在众议院上面设置了参议院;他们害怕万一人民对国会发生影响,于是又设置拥有大权的总统;对于国会及总统还不放心,又设置一个最高法院。”这些做法(     
A.避免了美国政治腐败发生B.解决了南北双方的矛盾
C.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D.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6 . 先秦时期,国君遇有大事,一定要召开贵族会议讨论,问题解决不了,再召开国人会议。当时国人在政治上十分活跃。《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由此可知,当时(     
A.封建贵族特权逐渐丧失B.政治体系民主趋势加强
C.宗法分封制度已然瓦解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7 . 北宋在设计中央官制时,将行政事务和军政事务分别归属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管理,两部长官皆由文官担任。南宋时期虽仍然设置两套衙署,但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枢密使的情况越发常见。这侧面反映出南宋相较于北宋(     
A.边疆形势较为紧张B.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重文轻武观念加深D.地方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是一个波峰,其时帝国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魏晋南北朝则陷入波谷:帝国面临着动荡、分裂,在体制上也出现了变态、扭曲。秦汉的制度文化展示了巨大的惯性,它使帝国政治在穿越了各种波动变态之后,仍得以“回归”于其历史运动的“轴线”。所谓“两千年一贯制”,并不是一个线性上升的进程,然而在各种事象的沉浮动荡中人们看到了一条“轴线”,它最终呈现为各种上下波动、左右摇摆所围绕和趋向的东西。这个变迁的“中轴”就是我们所说的“常态”,而“常态”其实是“动态”的。“回归”是指“回归”于发展的“轴线”,是包含进化和发展的,并非全盘复旧。

——整理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请以材料中的“常态、变态与回归”为视角,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9 . 1937年,青年化学家华寿俊解决了陕北三边盐池的杂质问题,使陕北的苦盐变为优质食盐。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将主要盐田、盐坝收归公有,并派战士到定边盐场驻防打盐。后来,边区开展了全民运盐、销盐运动,发动群众修通了1000多公里的大车路,边区盐税收入迅猛增长,1943年达400多万元。边区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     
A.改善边区民众生活B.团结抗日民族力量
C.发展边区地方经济D.巩固边区民主政权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家国同构”“家天下”都是封建王朝中君主、民众共同认可的国家观念。梁启超引进了西方现代国家学说,他认为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应该有统一的地域、民族、政府和政治法律制度,并在各方面维持其主权的完整独立。而所谓国家思想“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二曰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三曰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四曰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具体革命目标的变化密切相关,在革命认识与实践中,孙中山由最初的具有排满色彩的“汉族的民族主义”主张,逐步走向“中华民族主义”的民族主张。“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中华民族”和“中国”概念的进一步宣传与发展,激起每个国人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意识。在中国社会从封建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自此,中国开始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建设道路。

——摘编自金素端《近代中国国家和民族认同图式的历史审视》

材料二:根据现代民族国家的一般特性,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具备现代形态的民族国家就必须要达到以下标准:第一,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都需要对“中华民族”产生认同感,认定自己不仅仅属于某个民族(种族),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第二,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要享有公民的权利,国家是属于人民的;第三,中国政府对内要享有最高的主权权威,对外要有独立的主权。这些特征的具备需要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构建过程中,要获得民族性,就需要进行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建设;要获得公民性,就需要进行民主建设;要获得主权性,就需要取得反军阀和反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具体实践任务是不同的,是相互盘杂的。

——摘编自承凤凤《中国共产党与现代新型民族国家构建研究(1921—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国家民族认同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现代新型民族国家的主要实践,并归纳其成功经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构建现代新型民族国家的历史启示。
2023-10-06更新 | 206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北江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