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初的西欧全然不存在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组织形态。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在特班700个年的收复失地运动中逐渐形成虔诚的宗教信仰与爱国意识,最终于15世纪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开启短暂却挥挥的新世纪篇章。同时期,英法日益强大的王权成为打破地方主义和普世主义的强大力量,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19世纪,民族解放和重振德意志的壮志激励着俾斯麦用:“铁血”战争方式成功地统一了德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非史到21世纪》等

材料二   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治理的重要政治单位,也是国际关系最基本的行为主体,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源于17世纪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这种以欧洲民族国家体系为蓝本的国际体系逐步蔓延到全世界。然而,纷争并未因此而停息,国家利益与霸权之争在欧洲乃至世界国际政治中日益凸显。

——请编自刘德跃主选《国际关系式》

材料三   1861年,清政府对国家机构进行了调整,建立了近代外交机构——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后改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其成立引起了封建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为了培养具有近代国际法知识的能够办理对外事务的人才,洋务派将国际法作为京师同文馆的一项重要课程。课堂上所使用的教科书,以丁韪良翻译的四卷《万国公法》为主,丁韪良与其学生共同编译的其他国际法书籍也被作为教材使用。国际法的传播,不仅使洋务派逐步学会运用国际法原则处理对外交涉事务,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法律制度的重新审视。

——摘编自李青《综论洋务原的法律思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族国家产生的背景,并说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传播的表现及其历史作用。
2024-04-2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1970年西安市南郊出土的“怀集庸调”银饼。银饼正面刻有铭文:“怀集县(属岭南道广州)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


材料二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清代康熙帝时实行“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怀集庸调”银饼出现的朝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2023-12-1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镇雄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20世纪九十年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5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欧洲近代法律体系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民法典最终形成的条件。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法律编纂给我们的启示。
4 .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适应变动。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有时宰相达20多人。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承太监代皇帝“批红”。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

——摘编自陆杰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

——摘自罗志田主编《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规律和启示。
2023-05-18更新 | 171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963年,宋太祖令判大理寺事窦仪主持立法,数月后,《宋刑统》制定完成,成为反贪倡廉的主要律条,《诫告贪污诏》等多类反贪法律亦相继颁行。宋代中央专门设有御史台和谏院负责监察事务,御史甚至可以“风闻”言事,即使纯属捕风捉影,也不承担诬告责任,算合法监督。宋代还通过官员、儒士等的奏折、上书或社会评议等形式的舆论对官员进行监督与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贪官枉法之行,确立了追求清正廉洁、重义轻利的良好道德取向。由此,宋初“与民休息”的仁政得到顺利贯彻,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张全明《宋代廉政措施的特点与实效》

材料二   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三编《大诰》,将之与《大明律》并行作司法依据,并以大量惩治官民贪赃受贿、侵吞税粮等重刑案例“警省愚顽”。太祖“许境内耆宿人等,遍处乡村市井联名赴京状奏”,亦许民将贪官恶吏“绑缚赴京治罪”。太祖以重典治吏,规定:“赃至六十以上者,枭首示众”;因公乘坐官府的牲口车船,附栽私人物品超过规定重量者,也要处斩。御史余敏等人告发郭桓等贪污税粮,侵吞国库,太祖亲自审问,追回赃粮。《明史·循吏传》称:“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

——摘编自彭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整顿吏治的主要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朱元璋整顿吏治措施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整顿吏治的意义。
6 . 不同国家的文官(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关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差异甚大的文官(公务员)制度。

材料:

项目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用人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政治立场

政治中立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管理原则

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专门机构管理

党管干部

行政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公共利益、公共责任、依法行政

坚持为人民服务

——摘编自袁珠妮《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对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西方的文官制度”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史实准确。)
2023-10-14更新 | 284次组卷 | 5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正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唐中期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藩镇“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摘编自《新唐书·兵志》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图5所示封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并说明宋代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
2023-04-21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燔诗书而明法令"。残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传送委输,必先悉行……急事不可留,乃兴徭。……田时也,不欲兴黔首"。

——摘自2002年湖南龙山县里耶出土秦简记录的秦朝条今

材料三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商鞅》

材料四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为相十年,人多怨之……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材料二能否佐证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王安石与司马光对商鞅变法的看法及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们认识到尽快建立一个具有政治约束力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重要性。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就明确提出:“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德国和苏联先后于1926年和1934年加入,但美国却始终没有正式加入国联。国际联盟具有两大宗旨:一是关心和处理国际范围内的卫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二是维护世界和平。但在这方面,国联表现得软弱无力,没有起到应有作用。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材料二   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联合国,作为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联合国吸取了国联的教训。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国联成立的主要因素,指出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软弱无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联合国在维护和平、制裁侵略方面是如何吸取国联教训的。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国根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材料二     独立战争的胜利推翻了英国政府的殖民统治,美国人民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确立美国的民主制度。结果在相当长时间内未能建立起有一定权力的并对各州有约束力的中央政府。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按照联邦宪法的规定美国的新政体采取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而又相互制衡的方式。

——摘编自张友伦《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美国确立的民主制度原则, 并简析其确立的背景。
2021-04-1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