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0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专业刊物《教育世界》,系统介绍了国外的教育法制、学规等,为我国清末制定学制提供了参照蓝本。清末教育改革始于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1904年,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05年,清政府下诏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1905年,清廷成立了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在地方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学部规定任何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为宗旨,同时注重实业教育的地位。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期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改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4-04-2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下学期三模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马法复兴运动,通常指12~16世纪欧洲各国兴起的罗马法研究风潮,对近代欧洲影响深远。意大利凭借优越的经济与地理条件,成为罗马法复兴的绝佳之地。在该运动中,人文主义法学派应运而生。他们回溯历史,如洛伦佐·伐拉追溯法律制度、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他们要求回到原始的罗马法文献,主张恢复经典文本的原貌,通过考察原作探讨罗马法对当时社会的用途。人文主义法学派承认地方习俗,具有民族意识,这促使当时社会进行习惯法的研究,例如法学家杜莫林编纂了《巴黎习惯法》。该学派还认为,法律可以成为一门科学,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他们引进了当时所能掌握的哲学、文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各种科学方法,为法律成为一门科学奠定了基础。在人文主义法学家的努力下,之前长期沿用的《学说汇纂》这种相对松散、碎片化的模式逐渐体系化,法律的研究形成了一种相互关联的综合性体系。

——摘编自何勤华、祝檀吉《罗马法复兴与欧洲法律教育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意大利成为罗马法复兴绝佳之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文主义法学派的特点。
2024-04-23更新 | 11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周代至战国,教化可谓政教风化和德育的代名词,是一种引导个体身心摆脱原始状态,达至“仁义”“礼”“智”的境界。就传统儒家而言,教化并不是反对法律,而是倡导“德先刑后”“德本刑末”的教化手段。传统教化思想在整个封建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成就与其严密的教化网络和运行机制密切相关,这种立体网络系统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了乡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在古代众多教化榜样中,有三类是人们效仿的对象:一是圣人,即“百世之师”。二是明君,即最高统治者的率先垂范。三是名臣和名士。此外,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背景下,共同体的生存与发展就成为人们的理念追求,而社会和文化精英扮演了规则发现者、表述者和践履者的角色……也是一般所谓教化向更普遍范围的人群示行、推广规则的基点。

——摘编自雷月荣、程红艳《传承与融合:论中国传统教化及其当代德育价值》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教化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古代传统教化。
4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划前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十八个行省;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科布多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将行政区划转变为“中央官员的行政分区”的举措,并概括这些举措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清朝经略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并指出清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地位。   
2024-04-20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金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欧美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一   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为避免竞争和防止封建势力的侵犯,捍卫同行业的共同利益,建立了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基尔特)。行会有自己的章程和组织机构。明确规定作坊里手工机器的数量、帮工学徒的人数,劳动时间,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等。行会的全权成员是作坊主即匠师。巴黎商人行会的会长拥有广泛的权力,他的司法审判权不但及于商会成员,而且及于全体巴黎市民,他负责城防建设,监督道路桥梁的修筑,主持城市警务及粮食供应,并征收赋税。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西欧封建社会》

材料二   一般认为,“社区”这个概念出自德国学者藤尼斯1887年的著作《社区与社会》一书。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德国部分城市实施的济贫改革,其要点就是“将城市划分为若干社区,结合社区中教育、卫生、福利及宗教组织”的力量;19世纪末,英国和美国政府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旨在通过社会组织的参与,整合社区内外资源,激发居民自主自立精神,协助社区内的弱势群体。二战以后,联合国借由“社区发展计划”来推动社区发展,借以推动基层社会改造。

——摘编自吴晓林等《“社区复兴运动”以来国外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西欧行会的社会功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西方社会“社区治理”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6 . 语言既是交际工具、信息工具和认知工具,也是政府治理社会的重要政治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建省大田县有闽南话、大田话、龙溪话等十余种方言、土语,出门三、五十里方言就互相听不懂。当时来大田县农村工作的南下干部用普通话作报告,群众都听不懂……所以,在当时的群众中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不懂听普通话,好像鸭子听雷轰”,“社会主义无限好,张耳聋子听不了”。

我们国家正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建设,全国人民在各个工作岗位上进入了日益广泛的集体生活和共同劳动,这就更加迫切地需要一个规范明确的统一的民族共同语。

——摘编自崔明海《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制定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历史动因及其政治意蕴》

材料二

1982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97年,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突破1亿人大关。

2000年,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20世纪末,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

21世纪初,语音技术在手机社交和生活服务平台普及。

2001年1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规定“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同时也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2014年,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全国有70%以上的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

——摘编自李忠杰《共和国之路》等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的认识。(13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古代,朝廷为树立官员楷模,激励官员高效勤勉地治理地方,常常借德政颂表彰地方官员。唐朝德政颂已形成固定程式,先序后颂,内容丰富,还原出人物的立体形象。其序文主要介绍官员的身份、家族背景、任官经历等基础信息,最重要的是官员在任期内做出的成绩,内容充实。德政颂所歌颂的对象并非随意确定,必须有可圈可点的政绩。《唐六典》记载:“凡德政碑及生祠,皆取政绩可称,州为申省,省司勘覆定,奏闻,乃立焉”,经官方多重查验写就的德政颂,其内容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撰拟德政颂要求作者具有极高的文学功底和文化素养,大多由翰林学士或札部侍郎完成,代表的是中央政府发出官方对官员的赞赏。因此德政颂兼具颂文的华丽铺陈之美和公文的真实性与实用性。唐代德政颂包含了百姓的评价和帝王的考核两种标准,但最终被确定为歌颂对象的官员必须符合官方的管理需求。唐代德政颂所记载的地方官员的事迹和为官品质为后人树立了楷模,对今天的地方治理也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摘编自陆婷婷《唐代德政颂与地方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德政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德政颂对地方治理的影响。
2024-04-1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89年,窦宪率军打败北匈奴,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文,宣扬汉朝德威。自汉代后,“燕然勒功”成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典故,历代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但刻铭燕然山的具体地点到底在哪里,历代以来一直无人知晓。直到2017年,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班囤《燕然山铭》。以下是关于刻铭燕然山的一些材料:

材料一   宪……与北单子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铭文略)……宪乃班师而还。

——《后汉书·窦融列传·窦宪》

材料二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芜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材料三

上图为2017年在蒙古国发现的《燕然山铭》石刻原件。石刻共260余字,已释读220余字,内容与《后汉书》记载班固的铭文一致。石刻字体为汉隶书体,通假字、异体字用法与汉朝一致。

材料四   汉初,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东一线,统治者不得不以防御姿态应对西北边疆。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侵扰,崇尚积极有为的汉武帝实施了有力的回击,重新占据了对北方和西北方的统治权,通过修筑边塞,派兵戍守,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经营。

——摘编自郑承燕《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

(1)指出上述材料一、二、三的史料类型,并分别说明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学者确认该石刻为汉代《燕然山铭》原件的证据可能有哪些?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原因。
2024-04-1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变法与新政】

材料一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变法存在用人不当,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了激烈争议。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变法必然要向旧制度、旧秩序宣战,守旧势力也必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抵触和反对改革。此外,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没有严密的组织,又寄希望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最终变法昙花一现,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   清末新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涉及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革,这些变革基本上都是在体制内进行;第二阶段即预备立宪,是体制本身的变革,这是前一阶段各项体制内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预备立宪开始初期,官制改革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而且还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认为,“政界事反动复反动,竭数月之改革,适今仍是本来面目”。立宪派请愿速开国会,但在皇权的压制下毫无结果。他们慨叹:“日日言立宪,宪政重要机关之内阁,首与宪政之原则背道而驰。呜呼,其何望矣!”革命派则始终对清廷立宪持反对的态度,他们一方面纷纷痛斥清政府在搞“假立宪”“伪立宪”,认为所谓的预备立宪“并不是真正立宪,实在拿立宪骗人”;另一方面则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器做出坚决彻底的批判。

——改编自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的目的,并概括两次变法失败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选择立宪派或革命派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态度进行评析。
2024-04-1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15世纪晚期至18世纪末)的英国经历诸多变革,从处于欧洲偏远蛮荒并以暴政著称的小国,逐渐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专制国家。这样多变的环境使原有的社会生产生活模式被打破,亦对传统的养老模式带来了冲击,它自以家庭为主,机构、私人等为辅的养老模式组合历经社会发展和执政者的政策,褪去了诸多宗教外衣,转型为以家庭为主,教区、机构、私人等为辅的新型养老模式组合。转型后的养老模式更加规范化、体系化,并具有伴随重商主义烙印。事实上,英国养老模式的转型并不是主动的,而是在当时的人口情况、经济发展、政策调整和父权制回归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被动调整。

——摘编自刘曼慈、张晓华《近代早期英国养老模式转型特点及原因探析》

材料二   德国是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已经形成体系完备、法律健全、运行良好的社会保险制度,过分优裕的福利制度甚至使德国的劳动者养成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如今德国经济发展陷入低谷.高福利、高工资、高税收日益成为企业负担,造成产品成本过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国际音争力,政府不得不用大部分的税收来偿还债务、支付失业救济金和养老金,这样势必导致政府无力改善经济发展状况,使经济发展和政府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摘编自陈南雁《德国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早期英国养老模式转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当今德国社会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两个相关的解决方案。
2024-04-1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枣强董子学校、昌黎第一中学联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