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起源于商,形成于西周,经后世不断发展完善。《商君书·画策》云:“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户籍也是社会等级和身份的法定凭证,政府希冀通过国家户籍制度,将百姓紧紧地束缚在特定区域和特定职业上,以此达到严格控制流民的数量和规模的目的。明朝严格规定路引制度,允许农民在百里之内自由通行,但超出百里范围必须检验路引。清承袭明制,严密的保甲制不仅使百姓噤若寒蝉,也充分加强了邻里之间的互相监督,遏制了人口的流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在很多时候不是作为一种单独的制度存在和发挥作用。如西周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捆绑在一起发挥作用,春秋战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兵制捆绑在一起发挥作用。

——摘编自威阳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人口流动》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产生的影响。
2024-01-2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代统治者受儒家“仁爱”“仁慈权威”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影响,提倡“以德治人”“人治”和“教化”。政府除了在立法上支持农民社会保障事业,而且还注重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调拨,鼓励民间和社会团体广泛捐赠。对于能在救济中有所作为的民间团体,不仅对捐赠数额特别大者立坊牌旌表,而且还拨给经费支持,如规模巨大的养济院、普济堂、栖流所、饭厂都得到过政府的经费支持,对参与社会保障事业的社会力量给予鼓励和奖赏,这在灾荒救济、济贫事业和育幼事业中都有体现。清朝学者沈之奇在《大清律集解附例》指出《大清律》已对养济院的养济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如“鳏、寡、孤、独,每月官给粮米三斗,每岁给绵布一匹,务在存恤。”

——摘编自张建民、周荣《明清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运转—兼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

材料二:19世纪八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工人阶级为争取应有的生存保障而进行的斗争日益高涨。其中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民主党运动的影响,德国工人阶级的要求更加强烈。当时任德国首相的俾斯麦在德皇威廉一世支持下,果断采取“胡萝卜大捧”政策,一方面制定《社会党镇压法》抑制革命运动:一方面则采取软化政策,促进帝国议会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险法令,德国社会保障的宗旨是以维护社会安全、国民经济的稳定及在均衡发展条件下,进而开发人力资源。它虽有公平的内容,更强调自助和安全。它主要特点是实行“自助”原则,强调资金来源多元化,即保险最大部分由雇主与雇员共同交纳;政府在收支不平衡时,酌情给予资助。双方负担的比例,视险种的不同有所区别。养老保险由雇主与雇员平均分担:工伤保险完全由雇主负担:疾病保险顾主负担1/3,雇员负担2/3,这样有助于把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享受的基金与市场竞争的责任心联系起来。享受保险待遇必须具备一定的缴费年限,并根据个人过去的平均收入作为基数计发待遇,以政府必须通过的立法作为实施的依据。

——摘编自方青《西方近代工业化与社会保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政府推行社会保障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内涵,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024-01-1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秦汉帝国的建立,集权官僚体制在中国确立和固化。秦汉的那郡县完全受制于中央指派的官员,在权力分配上,秦代和汉初那级采用分工制衡体制,到汉中期权力已集于那守,确立了地方长官集权体制。在地方治理中,汉武帝时期强化上计制度(官员考核制度)和察举制度,通过官修体系的管控,权力集中于皇帝之手……相形之下,古罗马政治分权的特色显著,虽在帝国时代逐步弱化,但依然余绪不绝。古罗马由中央任命的官员主要限于行省层级且数量有限,许多城市拥有自治权,中央任命的官僚只是监督和辅助城市事务。并不深度干预和直接控制。古罗马地方的基层执法官则完全来源于本地,并且有世袭性质。牵国并未形成对官僚的有效监督体制。

材料二   秦汉集权与古罗马相对分权的不同政治权力结构,在历史渊源上基于中国的天下国家观念与古罗马城市国家理念的差别。基的统一建立在各诸侯国集权政治的基础上,经汉儒大一统认同的思想力量固化,古罗马的扩张则是将罗马城事国家的分权体制复制推广,并为这些城市国家群提供边境的军事屏障以构筑帝国,但缺乏完备的官修系统和意识形态支持,直至帝国分裂和衰亡。

——摘编自王志强《中华法的政治机理——基于秦汉与古罗马时期的比较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与秦汉在地方治理上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罗马与秦汉在地方治理上不同的原因。
2024-01-1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迪庆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人的孝意识源远流长,孝的观念从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出现,从此便不断发展演进。《论语·为政》载: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两汉时期儒家提倡的孝文化被成功普及于乡里,是这一时期乡里教化的一大特色。汉代皇帝常常下诏褒奖孝悌、三老,并赐爵、赐布帛、赐米,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双重鼓励。孝悌是乡里选举产生的典范,其名单造册存于郡国档案,充分表明了教化在基层社会的重要地位。在乡间,孝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协调了社会关系,由原来的法律强制性行为演变为靠社会舆论力量督促民众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通过乡里的广泛传播,减少了亲辈之间的紧张关系,有效地消除了家庭纠纷,促进了整体社会的安定,而且移孝为忠,孝子变为忠臣,起到了法律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这也为后来历代王朝所借鉴。

——摘编自张信通《秦汉时期的乡里教化》


(1)根据材料,概括乡里教化提倡孝文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乡里教化提倡孝文化的积极影响。
2024-01-1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唐末以来,长期的战乱将西藏旧有的统治秩序冲毁了,各地方势力之间相互攻伐,属民不时起来造反,社会动荡不安。至元十六年(1279年)朝廷对西南包括西藏地区发布诏书:“官不失职,民不失业”,或“各从其俗,无失常业”。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推行土司制度,设置了一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吐蕃之地,设官分职”的管理机构。元朝设置中央政权中的四大机构之一的宣政院直接统辖藏族地区,藏族地区的军政、民政、财政大权都归宣政院掌握,体现了政教合一的特点,宣政院的职能相当于一个行省机构,故未置行省,只是称“宣政院辖地”。宣政院之下,元朝在藏族地区先后设置了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吐蕃宣慰司,而辖境内都有藏族的部落,其酋长则充当府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等土官。元朝在吐蕃宣慰司下又划分了13个万户,万户府主要是依教派和其他地方势力的占地范围和属民分布来划分的,并任命地方僧俗首领为万户。

——摘编自李干《元代西藏(吐蕃)土司制度探析》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实施。1960年底,西藏逐渐建立了乡、区、县(包括县级区)和专区(市)等各级人民政权。西藏现有各级人大代表34264名,全国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占66.7%,自治区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占70.2%。西藏自治区成立至今,历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均为藏族公民。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国家就把帮助西藏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改变落后面貌作为首要任务予以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西藏城镇化速度加快、水平提高,交通和通信发展很快,各族人民充分分享着现代化的各种发展成果。

——摘编自冯智《西藏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功实践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朝对西藏地区治理的背景及措施。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对西藏地区的管理相比元代有何改进,并分析新中国对西藏地区治理的意义。
2024-01-1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7月,中美签订整理关税条约,美国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原则。是年德国、英国、法国等10国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1943111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解放日报》为此发表的社论,指出新约的签订是中华民族广大人民的成功,是五年以来坚持不屈的结果。

——整理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等

材料二   民国建立后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华盛顿会议,取得了一些成效;第二阶段是大革命及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交替时期,随着北伐战争的顺利发展,废约运动取得重大成果;第三阶段是抗战时期主要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列强在华特权基本上被取消。但中国实际上没有取得平等独立的国际地位。直到1949年,具有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庄严宣告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的外交原则,毛泽东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取得了她应有的尊严。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获得了解决,不平等条约留下的最后一点污斑将被清除干净。

——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1943年中国成功实现废旧约签新约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能将“不平等条约留下的最后一点污斑清除干净”的主要原因。
2024-01-1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一定角度看,古代中国社会史就是一部社会教化史。中国传统教化思想是以国家为主导的多元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整合行为。在国家层面重视对教化的弘扬、表彰和政治推崇。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同时辅之仁政,从制度上保障教化的推行,故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精英统治阶层要求做到率先垂范。正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历史上,地方士绅在社会教化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德性高尚之人成为人们推崇和学习的对象,他们可以利用自身声望和社会地位支持着家族、家乡的发展。

——摘编自雷月荣、程红艳《论中国传统教化及其当代德育价值》

材料二   《唐律疏议》提出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指导思想,而罗马日耳曼法系下的《法学总论》把基督教中衡平的理念引入法定权利和义务。《法学总论》中存在着大量的强行性规范,其规定只是单纯地否定或强行要求某一行为,很少阐述若违反该法律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唐律疏议》在相应规则后都附有不同程度的处罚性规则。《法学总论》对物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它将物权分为了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使用权等,并对每一项物权进行了以篇为框架的阐述,而《唐律疏议》缺乏所有权这一重要概念,在债的制度上,唐律则体现出朴素、简洁的特点,其广度仅涉及契约、侵损等领域。

——摘编自陆涵缘《浅析<法学总论>与<唐律疏议>的差异》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国家、精英统治阶层和地方士绅在社会教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与《法学总论》的不同之处。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王朝建立后,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基于稳定大一统政权的需要,统治者顺应民族大融合、大发展的历史潮流,效仿吸收西汉、隋朝和亲经验,将和亲作为处理民族关系、定国安边的主要政策。唐太宗为了社会稳定、各族友好,也大力推行和亲政策,他把自己的妹妹衡阳公主嫁到突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可汗,从而建立了唐朝与突厥、吐谷浑之间的友好关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推动了中原文化在吐蕃的传播,使双方往来更加密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在复杂的民族形势下,唐统治者凭借特殊政治智慧制定和亲政策,改变政权对峙局面,安抚、拉拢和亲民族,使其为己所用,并在此过程中逐步认可异族之礼俗,消除民族差异与隔阂,推动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张文玉《唐代和亲与民族关系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和亲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和亲的作用。
2024-01-11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经济缓慢增长甚至停滞不前,社会保障制度步入严重的财务困境,而人口老龄化的威胁则使得财政对养老金的负担日渐加重,一场针对退休制度的改革在英国展开。英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两部分构成,其一为按照固定费率缴费的国家基本养老金构成的公共养老金系统,其二为收入相关联的第二国家养老金。到2005年,基本养老金和国民第二养老金在法定退休年龄的基础上延迟至70岁领取,并且在个人第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中,实行高度灵活的退休年龄。从20054月开始,其国家基本养老金和国家第二养老金可一直延迟至70岁领取,每延迟5星期,养老金就会增长1%;弹性收入调整,与退休年龄弹性调整紧密结合,共同构成弹性退休机制的主体,既有利于形成精算上的平衡,缓解政府养老系统的财务压力,同时也可形成激励机制,鼓励劳动者延迟退休,从而提高老年劳动者参与率,抑制提前退休。

摘编自林熙《西方国家弹性退休制度慨览》

材料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我国退休年龄政策最初定于20世纪50年代并沿用至今。今天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劳动力结构变化,诸多因素均成为影响退休政策的可视变量。同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减轻养老金压力,增加劳动力产出,延迟退休政策势在必行。为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延迟退休政策应作为新时代政策改革发展的先驱标杆,引导社会各界对新时代社会政策形成更为深刻全面的认知,发挥社会政策的导向治理作用。我国因人口基数大,保障待遇因地域、行业有多重差异,延迟退休政策既要统筹兼顾,又要因地制宜。在政策覆盖上,坚持分类推进,注重缩小不同行业阶层在延迟退休年龄后的社会福利差距,秉承社会公平的福利观,缓和行业阶层的利益矛盾,保障企业的集体权益和劳动者的个体获益相统一。

——摘编自杨良初、李桂平、卢娜娜《延迟退休政策: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延迟退休制度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延迟退休政策的认识。
2024-01-1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国家政治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望龙门的巴县衙门,始建于1667年,在平面布局上,20多间房围成3个四合院,形成了巴县衙门的大堂、二堂,大堂动刑罚,二堂理政事。大堂即正堂,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的地方,内有原告石、被告石,又称下跪石,绅士以上身份的人候审时可以不跪。二堂是知县商议政事的地方,取名“琴治堂”,表示知县一面弹琴,一面理政,寓意为仁政教化以德治县。

——据《重庆府志全图》整理

夫中国刑狱皆以贵治贱。所谓法者,直刑而已,所以驱迫束缚其臣民,而国君则超乎法之上……(近代西方)之所谓法,治国之经制也,上下所为皆有所束。

——严复《法意·按语》

(1)分析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从巴县衙门的布局结构概括其反映了古代中国司法体制哪些特点?在严复看来,中西法律存在哪些差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