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应的朝代。比较两图,提取一条关于边疆治理的信息,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3-07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西港花园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寒假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西立法过程对照表(部分)

时间

中国

外国

公元前927年周穆王时,吕侯制《吕刑》希腊:来库古立法
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
公元前3世纪罗马:万民法产生
公元前126~前104年《春秋决狱》成书
公元前27~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建立,皇帝(奥古斯都)敕令成为法律的重要渊源
公元前1世纪汉经义释律,科令制度形成
公元528年拜占廷:查士丁尼命法学家特立波尼安编纂法典
公元529年东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编成
公元533年查士丁尼公布第二次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
公元541年西魏颁新制12条及六条诏书
公元582年东罗马:《查士丁尼新律》完成
公元637年唐《贞观律》颁行
公元654年唐《永徽律疏》公布

——摘编自王宏治《从中西立法过程比较<唐律>与<民法大全>)

材料二   任何社会法律的生成都不是其社会现象中的孤立存在,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国有悠远古老的中华法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民族习惯、民族精神以及民众的法律观念紧紧相连。同样,外国法律制度也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

——摘编自邓琦《中外古代法律比较研究》


运用材料一中的中外相关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主要观点。(要求:明确指出观点,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3-0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韩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俗和仪式的礼仪规范对古代社会的百姓影响甚大。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规范,特别是在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礼仪形式中规定了大量的道德规范和要求,以此实现在社会层面的教化,有力地塑造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儒家德治教化的社会路径还包括古代各类学校的教育与经典传习,以及家族宗族和乡绅的乡约教化等,这些社会化路径都体现了对人情、人义的塑造,构建了整体的社会文化网络,有效实现了政治与伦理的双向同构,达到了“化民成俗”的德治效果。

——摘编自沈小勇《以文化人化民成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围绕“德治思想与教化实践”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024-02-01更新 | 55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的概念,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诸多边疆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

材料二   边疆治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式。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的整理和分析,发现边疆治理的政策根据国家在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政权巩固和民族团结、改革开放以来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新时代的继承和创新发展等边疆治理政策。这些特殊的边疆治理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每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实际情况而创造性地提出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边疆治理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摘编自白江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边疆治理和民族政策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与论述。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图2、图3,提取两项有关东汉至元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说明。
2023-12-1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质量检测(二)历史试题
2023高一上·全国·专题练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周“今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家相受相和亲,有罪奇邪则相及”。
战国商鞅变法“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诸造畜蛊毒及教令者,绞;造畜者同居家口虽不知情,若里正知而不纠者,皆流三千里。”
保丁在本大保地界往来巡逻,遇有盗,击鼓报警,大保长及其同保居民都须前往救应。如果保内有犯罪者,须报官府,如知情不告,则按五保连坐法处罚。
保甲“弭盗赋、缉逃人、查赌博、奸究、均力役、息武断、睦乡里、课耕桑、寓旌别,无一善不备”。

一一摘编自张利《略论中国古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体系》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古代中国社会的治安治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11-26更新 | 123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柞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下表是中信出版社《新编中国史》对中国秦汉到隋唐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

时期特征
秦汉帝国的成立
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隋唐世界帝国开明开放
请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其时代特征(认可、修改或补充上述表格中的特征均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法律文明的特质

特质表现
礼法结合西汉率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开始了法律儒家化的过程,所谓法律儒家化就是引礼入法,即通过把礼引入法律从而做到礼法结合。汉代中期以后的法律儒家化,则更广泛、更直接地把儒家的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礼、法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融合
礼主刑辅、礼刑并用礼与刑自西周开始就成为法律体系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伦理立法中国的传统法律强调的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贵贱、尊卑、亲疏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历朝历代的法律均规定了臣民、子孙等“卑幼”对于君父、官贵等“尊长”的绝对服从义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伦尊卑的等级秩序

——摘编自赵玉环《中国古代法律文明的特质及现代意义》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项特质,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对其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特质、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多少和土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初税亩”,规定按土地田亩面积实数征税。
西汉汉初,田租为十五税一,统治者多次减免田租,奖励农耕,或减轻自耕农的负担。汉朝是中国完整的封建赋税制度开始形成的时期。
初唐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实行租庸调法。规定:受田男子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替,叫做“庸”。
宋朝王安石实行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意服役的人户,收取免钱役,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明朝“一条鞭法”,把田赋与各种杂税合而为一,计亩征银。
清朝雍正实行“摊丁入亩”,把替代徭役的丁银摊入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废除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
根据材料,选取其中至少两点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11-18更新 | 178次组卷 | 18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和改革都是对社会现状的变革。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家把暴力革命看作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亨廷顿认为:“革命是剧烈的、根本性的、暴力的对国家内部价值观、社会神话、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行为和政策的变革”。改革不同于革命,它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并不否定现存制度;是由社会统治力量内部的少数派发动的改变社会制度的政治活动;是在旧体制允许的范围内自上而下的推行,但对旧统治阶层的大多数而言,依然是被动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只有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运用这两种社会变革的手段,才有可能获得预想的结果。

——摘编自李晓丹《浅析革命与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西方的相关历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