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政治制度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门专门学问。第一,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第二,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必然是互相配合的,形成一整套第三,制度虽像勒定为成文,但其实还是跟着人事随时有变动。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的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绝不是无端忽然的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第四,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眼中你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围绕“危机与觉醒”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19-06-03更新 | 427次组卷 | 2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美国城市化发展十分迅速,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大量集中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马萨诸塞州卫生局在其报告中谈到该州河流被严重污染,已经不适合作为家庭用水供应。这份报告所反映的情况,在19世纪美国的大多数城市中都是存在的,水体污染往往是疫病流行的根本原因。为了创造卫生、健康的城市环境,市政官员、专业技术工程师、改革积极分子和普通市民联合起来,为解决城市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1888年,普罗维登斯组建了第一座市立的细菌学实验室。5年后,纽约市引进了巴氏消毒法。到1910年,超过1000万的美国城市居民用上了消毒过滤的水,使得纽约、费城、波士顿死亡率至少下降1/5。除由市政修建统一的下水道工程之外,19世纪80年代,环卫工程师们利用化学或生物的最新成果发明了污水处理方法。这些努力的结果就是城市规划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1908年11月,芝加哥市议会通过了城市规划,并授权市长组织一个委员会来研究和推动这一规划。此后,城市规划逐渐得到每一个城市的重视。

——摘编自刘敏《19世纪美国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和对策》

材料二   中国近代城市承继古代城市而来,其基础设施建设很难适应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欧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传教医生认为“对于引起疾病的神秘因素的恐惧也势必成为基督教进步的障碍”。因此,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取得突出成效的领域有:预防天花的种牛痘技术的推广;眼病的防治;对鼠疫等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从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到20世纪初年,地方自治运动兴起,上海租界有关公共卫生的管理条例都被搬至华界。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1916年成立中华卫生教育会,先后在北京、杭州等15个城市开展卫生运动。从总体上说,在民国初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都有所发展,但北京、南京和沿海沿江通商口岸较好,内地城市较差。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与中国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及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019-01-30更新 | 5860次组卷 | 71卷引用:广西贺州平桂管理区平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多次使用“或然式的证明”这个概念,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属于艺术本身的或然式证明,一类是属于艺术本身的或然式证明。前者“指不是由我们提供的,而是现成的或然式证明”。后者是指“所有能由法则和我们的能力提供的或然式证明”,他将其又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由演说者的性格即道德品质、人格威信造成的;

第二种是由使听者处于某种心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动之以情”而造成的;

第三种是由演说本身有所证明或似乎有所证明而造成的。其中第一和第二种方式是《修辞学》重点讨论的问题。

材料二   先秦诸子的修辞学,尤其是儒家的修辞学,是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修辞立其诚”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观点下展开的。“立言”主要是指在思想上能使人积极向上的思想的表述“修辞立其诚”是《周易》里孔子为解释乾卦的九三艾辞所说,至于“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在这些思想的统帅下,先秦诸子的修辞学讨论的重点则放在修辞的重要性、修辞应遵循的原则(慎言)辞格的运用等方面。只有墨子讲究推论,韩非子、鬼谷子讲究揣摩听者心理先秦诸子关于修辞学的讨论,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冠才《先秦诸子与古希腊哲学家修辞观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里士多德与先秦诸子在修辞学上的差异,并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秦诸子修辞学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或局部)通用语言演变

中世纪汉语、阿拉伯语成为局部世界的通用语。拉丁语在西欧具有绝对优势。
近代早期拉丁语在欧洲遭到地方语言挑战。法语流行于欧洲上流社会。
18世纪初以后法语成为第一种全世界通用语,至巴黎和会仍是国际外交首要语言。
一战后英语与法语并列为世界通用语言。
二战后英语成为唯一的世界通用语,并保持、发展、提高这一地位。俄语一度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外语,在第三世界也有广泛影响。
21世纪新的英语变体不断出现,新词汇急剧增加。汉语热正在形成,汉语将是唯一可能与英语争雄的语言。

——摘编自张箭、李兵《近现代全世界通用语刍议》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7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唐代实行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政策,被此互有消长,因此,儒家学说比起在先秦两汉时期明显衰落了,这对于唐代的文儒阶层来说是件很悲哀的事情。如何将社会的主流思想归依到儒家思想的轨道上来,成了唐代士人知识分子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到了中唐,解决这一问题变得十分紧迫,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为复兴儒学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他的“统合儒释”思想,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策略,对儒家思想的重新振兴尤大。他认为“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主张把佛教中的符合礼教纲常伦理的内容挖掘出来,和儒家道德伦理相合。这与韩愈彻底否定佛教思想的做法是有明显区别的。但他对于佛教中的有饽于儒学的东西也是坚决拒绝的,“退之所罪者其迹也,曰:‘髡而缁,无夫妇父子,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人’。若是,虽吾亦不乐也。”…他的这种尝试不仅为儒学的复兴寻找到一条具体的道路,而且实在开启了改造儒学的方向。

——摘编自高建立《论柳宗元对程朱理学形成之影响》

材料二 国学问题特别被关注的时候,每每就是“中学”“西学”碰撞最激烈的时候,也是国家命运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时刻,关于国学最早的讨论始于晚清至民国初年,那一时期流传下来的许多国学典籍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学者们还经常引用.1911年,罗振玉主编《国学丛刊》,王国维在序中提出:“吾所谓学无新旧,无中西,…何以言学无中西也?世界学问,不出科学,史学、文学,故中国之学西国类皆有之,西国之学我国亦类皆有之,所异者广狭疏密耳。

——摘自李学勤《我对“国学”的几点看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柳宗元和王国维对待祖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共通之处,并说明其成因的近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柳宗元和王国维对传承祖国传统思想文化发挥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2020-01-1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12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所采取的措施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019-09-12更新 | 198次组卷 | 40卷引用: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大批中产阶级妇女就在自觉地、按部就班地将其母亲角色和道德角色,以及她们的能力范围,拓展到家庭之外,进入到整个社会之中。通过从事社会福利和改革工作,中产阶级妇女不仅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也认识到她们在男性社会中受到的种种限制。很多妇女还逐渐认识到,她们有限的教育程度、法律所施加的约束,以及温文尔雅的女性行为规范,往往使之不能很好地扮演她们本应扮演或是想要扮演的生活角色。这样一来,社会改革与妇女改革便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两者往往正是整个欧洲的妇女组织需要同时面对的问题。

——摘编自丹尼斯·舍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在实行律师制度之初,虽在法规中明文限制律师的性别,但直到国民政府在1927年废除这项规定时为止,报刊中并未出现反对女性研习法学、从事律师职业的议论,教育界且陆陆续续出现一些提倡女子法学教育的行动,而男性主导的上海律师公会更主动、率先提出废除律师性别限制的要求。这种认为法学及律师职业无性别之分的观念,使中国女性在不费吹灰之力的情况下,就让政府承认她们从事律师职业的权利。

——摘编自孙慧敏《民国时期上海的女律师(1927——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欧洲中产阶级妇女的角色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中国律师制度在妇女权益方面的进步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妇女社会改革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整个中国古代的人事制度,大体上包括了官吏的选拔、培训、任用、考核、融陟分类、体禄、体致以及监察等各项具体制度,如汉代的察举制和征辟制。从官吏录用制度的体系来看,官办教育性质的培训制度,通过儒家思想和僵滞的教育方式训练了一批又一批恭顺的奴才。从官吏任用制度来看,行、守、试等多种任用方式又加强了中央乃至皇帝对官吏的控制。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不断调整着中央集权同地方分权的关系。又如科举制,从培训制度来看,“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从任用制度看,除科举可获得任官资格外,门荫、捐纳、恩赐等多种途径都可获得任官资格。

——摘编自吴救练、侯大力《中国古代人事制度的结构与功能探析》

材料二 1928年10用,南京国民政府公布《考试组织法》,次年公布《考试法》,并于1930年1月成立考试院,以公务员为主的考试制度遂开始推行。这种制度“虽导源于往古而其精神技术则与往古者迎然不侔。初期多借镜日本,复采欧美新制,与我国旧制而柔和之”。考试制度大致可分为三种:公职候选人考试,任用人员考试,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如《考试法》规定,参加任用人员高等考试者的条件:国内公立大学、学院、高等专门学校或教育部认可的私立大学、学院、高等专门学校毕业并有文凭者;具有专门学校技能或有专门译著经审查合格者。…任用人员的考试科目按考试类别有区分,但都必须考《国父遗教》《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内容。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有数十万人,而大多数的公务员是没有通过考试,凭借各种关系而厕身于内的,这降低了考试制度的效用。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简要概括中国古代人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与近代用人制度的共性,并说明古代用人制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用人制度与古代相比有何优越之处,以及对当前我国用人制度的启示。
2019-04-0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