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性决策,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更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局限性,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需要经过茫茫戈壁沙漠外,更为严峻的是受西域政治形势影响而经常阻断。在唐代,由于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而海上船舶运载量大,费用低。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北方地区藩镇割据,“不供贡赋”,“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出口的大宗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主要出产于东南地区。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难以到达朝鲜、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

——摘编自杜瑜《海上丝路史话》

(1)依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

材料二下表是1500~1800年间英国、荷兰两国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统计表。

国家(代称)1500—15991600—17001701—1800
6517702950
8111865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中的甲乙各指哪个国家并分别说明理由。

材料三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演讲

(3)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构想与近代西方国家的全球贸易在战略目的上的不同。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概括指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有利条件。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大批中产阶级妇女就在自觉地、按部就班地将其母亲角色和道德角色,以及她们的能力范围,拓展到家庭之外,进入到整个社会之中。通过从事社会福利和改革工作,中产阶级妇女不仅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也认识到她们在男性社会中受到的种种限制。很多妇女还逐渐认识到,她们有限的教育程度、法律所施加的约束,以及温文尔雅的女性行为规范,往往使之不能很好地扮演她们本应扮演或是想要扮演的生活角色。这样一来,社会改革与妇女改革便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两者往往正是整个欧洲的妇女组织需要同时面对的问题。

——摘编自丹尼斯·舍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在实行律师制度之初,虽在法规中明文限制律师的性别,但直到国民政府在1927年废除这项规定时为止,报刊中并未出现反对女性研习法学、从事律师职业的议论,教育界且陆陆续续出现一些提倡女子法学教育的行动,而男性主导的上海律师公会更主动、率先提出废除律师性别限制的要求。这种认为法学及律师职业无性别之分的观念,使中国女性在不费吹灰之力的情况下,就让政府承认她们从事律师职业的权利。

——摘编自孙慧敏《民国时期上海的女律师(1927——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欧洲中产阶级妇女的角色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中国律师制度在妇女权益方面的进步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妇女社会改革的认识。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后半期,美国社会经历着人口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区域的高速聚集,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迅速下降,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城镇居民仍然延续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将垃圾直接倾倒在街道的习惯,垃圾收集和处理被看作居民的个人事务。由于当时环境治理尚未起步,工业废物排放给城市卫生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产重威胁社会大众的生命安全。

19世纪后半期,公共卫生改革开始在美国各地城市中涌现。1870年,美国最大城市纽约创立卫生局,成为其他城市效仿的典范。自80年代开始.许多城市先后建立街道清洁部,专门负责街道保洁工作。城市政府还首次吸引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垃圾处理工作,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积极参加。19世纪后半期疾病防治也取得了新进展,传统检疫中采取的“隔离”手段得到继承和强化,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疾”工作,国会陆续颁布《国家防疾法》《检疾法案》等法律法规。

——摘编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破》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涵义出现了新变化,卫生即“强国”。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欧洲国家关于“卫生强种”的说法也引起人们极大兴趣。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l903年)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兴起的背景,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2)简要评价晚清“卫生,观念流行的社会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接受“国家”这一近代概念。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少年中国”一词流行起来,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化论风靡,年轻一代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青年人不仅自担责任,似乎整个社会都将希望寄托于年青一代身上。五四时期,甚至“青年”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新”。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却出现“认同”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互对立的观点、主义。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到底该由谁来担纲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

——摘编自金燕《“少年中国”形象的构建与中国认同危机》

材料二       美国的国家认同并非世人熟知的“美国信念”,而是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定居者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其核心元素包括:英语;基督教;宗教虔诚;起源于英国的法治理念、统治者的责任理念和个人权利理念;敢于持异议的新教价值观,如工作道德以及个人主义。但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盎格鲁——新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实质内容受到了诸多挑战,包括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浪潮,学界和政界流行的文化多元主义,以族群和性别为核心的身份认同,以及精英人士日益强调的跨国身份认同,等等。与此同时,在美国人看来,全球霸权已经成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重要特质之一,不是世界第一的美国就不是美国。

——摘编自谢韬《美国国家认同的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年中国”之说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少年中国”在当时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期美国国家认同发生的变化及原因。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对如何凝聚国家认同的认识。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70~2010年美国、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化水平一览表

时间美国中国世界
197073.60%17.38%35.90%
198073.70%19.39%39.10%
199078%26.41%43%
200079.10%36.22%46.70%
201082.10%49.95%50.8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际统计年鉴(2010)》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1   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简表

时代特点

初等教育

代表人物

17-18世纪,国家无力也不重视教育。教育通过国教教会管理。

1.学校: 面向贫民的宗教团体慈善机关私立收费学校,设备简陋,师资缺乏,教学质量差。学校与入学入教严重不足;学校课程的设置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2.家庭教育: 富人阶段的启蒙和升学教育,通常是在家学习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宗教伦理道德及社交技巧。

培根弥尔顿洛克

19世纪,国家逐步干预教育,设国家教育委员会

1870 年《福尔特法案》: 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强迫初等教育,标志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

斯宾塞 赫胥黎

20世纪前期,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教育

1918 年《费舍教育法》:14岁以前,完成初等义务教育

——摘编自顾明远等《世界各国教育近代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过程,而完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正是民国。与清末教育相比,民国变革体现在: 清末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其次,清末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学部。民国元年共和政府成立后改为教育部。后来通过改革,省县教育行政体制确立,各省设教育厅,各县设教育局。再次,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系修订1904 年清末所颁布的“癸卯学制”而成,全部学程仍分三级,仅年限较为缩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各减少一年,大学院不定年限。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教育改革产生的各自社会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英国和中国初等教育改革内容的相同之处,并分析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2016-11-27更新 | 4758次组卷 | 54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10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2年,清政府上谕称“我大清朝律例一书,折衷至当,备极精详”,但也不得不承认“为治之道,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同时要求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此后清政府颁行的经济法规包括10余类,近20项,其内容涉及工商综合类、商标、矿业、铁路、金融、商品赛会、度量权衡、经济社团以及奖章章程等诸多方面。如《商人通例》界定了商人的身份和他们的权利、义务。《商标注册暂拟章程》规定“如有侵害商标专用权者,准商标主控告,查明责令赔偿”《破产律》注意维护债主的利益。《大清国矿物章程》规定“外商概不准收买矿地”,《奖励华商公司章程》规定“官商绅民投资兴办公司,凡能集股五十万以上者,按集股数额多寡,给予不同奖赏,集股五千万以上者奖励头等顾问官,加头品顶戴,赐双龙金牌,子孙世袭商部四等顾问官”,对于清末经济法规的制定,预备立宪公会在肯定其“椎轮荜路,厥功至巨”的同时,也指出“政府颁布商事法令,每不与商人协议,致多拂逆商情之处,是非徒不足以资保护,而且转多窒碍”。

——摘编自朱英《论清末的经济法规》

材料二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美、欧各国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社会改良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事务.20世纪初,英国议会加快了社会经济立法脚步。1908年6月,议会颁布了《养老金条例》。其内容为,财政拨款120万英镑作为非捐助性养老金的费用。所有年收入不超过31英镑的70岁以上的老人均可申请领取养老金。1905年,《失业工人法》应运而生,1911年,《失业保险法》作为《国民保险法》的第二部分由议会通过,1908年通过的《矿工8小时工作法》是第一个对成年男子限制工时的立法,1912年又应矿工的要求通过了《矿工最低工资法案》.1909年实行的《行业委员会法》,专门解决“血汗工人”的最低工资问题。同年还颁布了《房屋和城镇计划法》。1908年,《健康保险法》获得议会通过。

——摘编自刘华平《论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立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经济法规颁行的背景及政治影响。
(2)依据材料说明20世纪初中英两国立法的主要区别及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中国北京举行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一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输出或接受跨国投资,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体系,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因此,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并不是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而是精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

——岳建勇《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


材料三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⑴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⑵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美国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采取的相应措施。
⑶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近代之初,仍然遗留着传统而丰富的古代儿童观,譬如“男璋女瓦”、“男左女右”、男尊女单”“男不言内、女不言外”等。在络绎不绝的出洋考察之后,国人才发现西方近代社会则是“男女并重”、“强迫教育”、“生子女皆报官”“国中男女皆入学”等。民国以后,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发现儿童”、“解放儿童”时代。

——摘编自陆克俭《发现与解放——中国近代儿童观研究》

材料二近代以前,把儿童视为双亲所有物,以及中世纪以来贯穿基督教的“原罪说”依然占据主动地位,体罚、鞭挞的教育习俗依然存在。此后英国洛克在《教育漫画》中倡导“白板说”,声称儿童的心灵“好比一张白纸,后天的一切观念都是经验在心更上刻下的痕迹”;卢梭则在《爱弥儿》中提出“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期的价值,让儿童按自然的进程去发展,实现了儿童观历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工业革命以来,各国政府纷纷立法并颁布措施,建立各级学校、博物馆、公园等,动实推动儿童的健康发展

——摘编自杨佳,周红安、杨汉麟《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及西方儿童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西方儿童观发展出现重大变革的相似背景及主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