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官们自应形成一个具有共同思想的集团。他们都知道施政出于仁民爱物之心,亦即同情和怜恤之心,文官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多少年来,文官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斥他个人的意志。皇帝没有办法抵御这种力量,因为他的权威产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则至为微薄。万历皇帝明白了自己立常洵的计划不能成功,就心灰意懒,对这个操纵实际的官僚集团日益疏远。采取了长期怠工的消极对抗。

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也使他们结成小集团。出生于一省一县,是为“乡谊”。同一年考中举人或进士,是为“年谊”。婚姻关系,包括男女双方的远亲近属,是为“姻谊”。这多种的“谊”是形成文官派系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明朝的历史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即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摘编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到了18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即著名的“诺斯科特一杜维廉报告”。……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文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在英国,常任文官实行公开竞考、择优录取 的原则,这同时也是西方国家文官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原则之一。文官选拔考试的一般形式 包括笔试、口试以及实际操作考试等。考试分两轮,首轮考试一般多采用笔试,复试则按所招文官的职位、类别的不同,采取相对灵活的录取方式。文官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文官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仁宇为什么说“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文官制度的不同之处。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严格规定路引制度,允许农民在百里之内自由通行,但超出百里范围必须检验路引。还在交通要塞设立巡检司盘查,如违反路引规定,立即押送官府严惩。明代里甲制明确规定:“凡民邻里,互相知丁,互知务业,俱在里甲。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焉。甲下或有他郡流徒者,即时送县官,给行粮,押赴原籍州县复业。”清承曩明制,规定:“每户给印信纸牌一张,上写户主姓名,丁男口数,外出注明所往,入则注其所来,月底令保正出具无事甘结,报官备查。门牌揭于每户门上,以便勾稽人口动静。”

——摘编《中国古代的人口流动制度》

材料二   美国人口信息统计有两大系统:生命登记制度和社会安全号制度。后者记录迁移、居住、纳税等信息,政府部门可通过该系统查询个人纳税和医疗登记情况,实现对流动人口的信息追踪和服务管理。社会安全号既承载着个人税收、福利、信用等信息,也承载着迁移流动信息,通过“福利引导、责权统一”原则,引导流动人口主动接受管理。在蔓国,公民要完全进入迁入地的社会权利体系需满足一些条件:如有些州规定居住不满一年的大学生,需支付高等教育学费;在迁入州内具有固定居所等。巴黎在市区比郊区征收更多的“建筑用地税”,首尔通过对大型建筑物征收“人口过密税”来缓解中心城区人口压力。英国法律规定了最低的人均居住面积,政府只需控制房屋建筑总面积就能达到控制人口规模的目的。

——摘编《流动人口管理的国内外经验》(平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控制人口流动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明清时期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流动人口管理的差异。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中后期,大都城市人口对海运米极度依赖,“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1341年,出现过“海运不给”的问题。1351年,“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翌年,张九四起义军据浙西,方国珍据浙东海道,运道遂梗。元代后期,京畿地区水、旱、蝗、雹等自然灾害频繁。据《元史·五行志》统计,大都地区自中统元年至至治三年的63年间,危及人民生计乃至生命的灾害计有48次。大都与近畿人口饥疫、流离、死亡的过程随之加速。早在元至正初“海运不给”之后,至正九年(9年),即已开始于京畿和籴,并重新整治运河。与此同时,元朝政府实行大规模畿内屯田,虽属权宜之计,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韩光辉向楠《元末大都城市的粮食供应》

材料二   工业革命导致英国城市人口的剧增,带来了严重的粮食供应问题。为此,英国政府通过了多项决议支持运河和铁路的修筑,推动了国内不同地区的粮食互补,以增强城市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下,政府废除了《谷物法》,支持从国外大量进口小麦。据统计,英国19世纪30年代进口粮食比重为2%,19世纪60年代增至24%。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顺应了英国的社会发展进程。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末大都粮食供应不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元末大都相比,近代英国解决城市粮食供给问题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和近代英国处理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的历史启示。
4 . 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失败,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和麻木的神经,并在事实上直接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甲午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摘编自孙军《试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五四爱国运动不是被动地反抗,而是主动地抗争,是为国家地位和民族尊严而战,体现出近代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并使中国人民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打破了对外国侵略者的幻想,进一步看清了封建统治阶级成为帝国主义附庸的面目,开始认识到必须推翻他们的统治。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摘编自齐卫平《100年后,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五四”?》 

材料三   1931年到1945年间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是空前的、也是高度自觉的。此前,帝国主义在中国建租界,中国的关税司法自主权受到破坏,但是人们还没产生强烈的仇恨感,也没有立即将其驱逐出境的行动,对国家主权完整的认识还不深刻。但是,日本帝国主义破坏的不仅仅是主权的完整,而是在掠夺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领土。民族危亡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并且奋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同时,中国在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国际舞台上,通过全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斗争,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摘编自宋黎明《中华民族认同与全民抗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后民族觉醒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中近代民族意识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意识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材料   民国初年,《壬子癸丑学制》将实业学校的种类由清末的四类增加到十类,以期提供技术与管理人才,满足民族工业兴起的需要。《实业学校令》明确规定:“女子职业学校依地方情形及其性质参照各实业学校规程办理”“实业学校,以私人或私法人设立者,为私立实业学校”。1921年,女子职业学校达44所,上海市开办的较有成绩已立案的4所职业学校都是私立的。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农业推广规程》改进农业生产办法、提高农民技能、改善农村组织、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抗日战争爆发后,教育部又增设了机器、纺织、制革、造船、飞机、海事、农艺、兽医、水产等专科学校。1941年《修正职业学校规程》规定职业学校每周实习应占总教学时数的50%,各科教学遵循先实习、后讲授的原则。这些体现了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

——摘编自兰自珍等《民国时期职业教育体系的演变及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实业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实业教育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三百多年间,发生自然灾害两千余次,年均六七次,且多引发饥荒,毁坏民舍,民众流离失所,导致出现大量流民。针对频繁的水旱灾害,宋代统治者认为“灌溉水利,农事大本”,于是采取诸多措施兴修水利,尤为重视对江南地区的水利管理。担任地方官的苏轼把水利事业视作“事关兴运”的大事。王安石主张选用得力的官员,趁丰收之际和农闲之时积极修筑水利设施,以防灾为主,他认为“治水土诚不可缓也”。

——摘编自范勇、郑志强《宋代社会救灾制度及其对当代社会保障的启示》

材料二   在康熙帝的亲自主持下,从1677年到1688年,河道总督靳辅通过取土筑堤、加深且增宽黄河河道、开挖引河、引淮河水冲刷黄河河床等工程,不仅完全堵塞了黄河决口,而且使得黄河河道初步得到修复和整治。1788年,长江荆江段大水,20余处决口。乾隆帝诏令政府组织力量堵塞决口的同时,增加大堤的高度和厚度,以提高江堤的防洪抗灾能力。史载,此后50年间类似的加筑长江堤坝的大规模工程,共进行了20余次。清政府实行河堤工程保固制度,即规定在完工后的若干年内,工程必须坚固,如出现质量问题,承修官将受到严厉处罚,并建立了河务河防体系,配给大量人力物力,独立管理运作。

——摘编自陈桦《清代防灾减灾的政策与措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重视兴修水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宋代相比,清朝前期治理水灾的不同做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兴修水利的历史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近代世界“民族主义”的开端。法国大革命第一次提出“自由”“平等”“博爱”三大口号,并发表了《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后,民族自治、民族统一、民族个性等公民观念在欧洲得到传播和强化,以公民权和人权的理念取代了传统封建王国的效忠、等级观念,建立了“民主”的“民族一国家”。由此,“民族主义”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扩散、嬗变,形成后来几百年的民族主义浪潮,建立了许多“民族一国家”,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摘编自珠飒《近代“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探析》

材料二   晚清以来一百多年间,中国始终呈乱象,似乎没有什么思想观念可以一以贯之。各种思想呈现出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可谓名副其实的“思潮”:潮过即落。但若仔细剖析各类思潮,仍能看出背后一条线,虽不十分明显,却不绝如缕贯穿其间。这条线正是民族主义。如果将晚清以来各种激进与保守、改良与革命的思潮条分缕析,都可以发现其所包含的民族主义关怀,故都可视为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

——摘编自罗厚立《从思想史视角看近代中国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内容并举例说明其在不同地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
2020-07-12更新 | 4582次组卷 | 95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四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书馆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图书馆,是以“馆阁”形态存在的文化设施。宋代的图书馆有多种类型,如官府图书馆、书院图书馆、私家图书馆。宋太宗认为,“教化之本,治乱之源,无书籍何以取法。”宋朝中央政府多次搜集天如图书,藏之馆阁,为皇帝宗室、名士重臣所用。馆阁属“秘书省”统辖,职员“必试而后命”。书院藏书主要供书院生徒使用,内设“管干”,对生徒借书进行规范管理。私家藏书较前代更加普遍,收集、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宋以前,馆阁藏书重藏轻用;宋代书籍流通之风日盛,官府藏书甚至建立了图书流通制度。伴随着藏书日渐丰富,购书、藏书、书目目录等图书馆学研究著作不断涌现。宋代成为中国古代馆阁建设成就极其辉煌的时代。

——摘编自葛光禹成明《宋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初探》等

材料二   185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公共图书馆法,开启了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序幕。该法规定,公共图书的设立,(需在居民人数超过1万的市镇且需经纳税人投票同意)1855年,公共图书馆的设立点延伸至偏远农村。1893年,地方政府拥有了公共图书馆设立的决定权,读者在性别、身份等方面的限制被逐步消除。)以英国为开端,德国、法国等国纷纷兴起建立公共图书馆运动。公共图书馆开展讲座、展览等形式多样的服务,同时还设有台球室、棋艺中心、咖啡屋等娱乐设施,使民众有益地度过闲暇时间,避免赌博、酗酒等行为发生。到20世纪初,欧洲普遍建立起公共图书馆体系。

——编自梁跃天《近代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馆阁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生的变化,简评20世纪初欧洲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建立。
2020-06-1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材料   自清中期开始,内地人口持续且较有规模地迁往新疆、内蒙古、东北、台湾等边疆地区。乾隆中期统一天山南北后,制定了积极的移民实边政策,由此陕甘等省份的贫民纷纷前往新疆认垦土地,谋求新生活。自康熙后期始,内地犯禁留居蒙地和东北的汉族移民不断增加,虽然乾隆时期颁布禁令,但移民浪潮已成。清后期,随着清廷禁令的松弛,内地人口大规模的迁居蒙地、东北。康熙二十二年平定台湾后,清廷实行封禁政策以加强控制,限制沿海居民渡台垦殖,却难以阻止因人口压力导致的偷渡入台。雍正时,清廷允许在台居住的汉民搬眷后,台湾人口开始大幅度增长。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禁,由此出现移民台湾的高潮。清廷在边疆地区逐步确立了户籍管理制度,不仅表明清廷对边疆人口管理体制的改变,更表明清廷对移民身份与定居事实的法律认可

——摘编自褚宏霞《清代移民户籍管理措施与移民新趋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析清代移民的历史作用。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