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0 道试题
1 .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韩非子提出“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B.不同学派有共同之处
C.诸子百家思想基本一致D.儒学汇集各家思想精华
2023-11-2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据表可知,这些主张的中心议题是(     
学派主张学派主张
儒家以礼治国,为政以德。墨家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法家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
A.贵族政治的瓦解B.社会秩序的重建C.社会经济的发展D.选官制度的变革
2023-11-2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百家争鸣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下的混乱“以不相爱生”,只有呼唤人们为了共同利益相互关爱,达到人人互爱,才能改变民众的生存处境。这种思想属于(     
A.法家B.道家C.墨家D.儒家
2023-11-2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不同的社会阶层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提出各自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其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派别是(     
A.法家B.道家C.墨家D.儒家
2023-11-2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新力量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此句体现了孟子(     
A.“仁政”的治国理念B.隆礼重法的主张
C.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D.克己复礼的思想
2023-11-24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西汉、唐、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表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提取汉唐以来中国人口变迁信息,并分析变迁的原因。
2023-11-2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到战国时期,社会上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墨、法、阴阳、兵、纵横家等。各派各家都广收门徒、著书立说,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又相互影响。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空前繁荣景象。

——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时代·变革”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2023-11-2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的历史发展孕育出“百家”,同时也造就了“争鸣”的条件和可能性。一方面,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统治在崩溃瓦解,失去了权威;另一方面,新兴封建地主才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但还不够巩固和强大……“百家争鸣”的局面就这样出现了。

——摘编自谭风雷《对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的几点分析》

材料二   战国的百家争鸣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向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重点进军,每个人掌握知识的百科性又促进了对事物的综合考察与深入分析……诸子百家的存在与争鸣,是中华民族文化成熟的标志……直到今天,社会科学中的许多问题,或多或少地还可以从诸子中找到相应的命题或思想源头。

——摘编自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百家争鸣。
2023-11-2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治国思想】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治国思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政息。

——孔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

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

——荀子

材料二   “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为西汉统治者所采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经历了秦朝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劳动力锐减,大都城的人口不到战前的三分之一、普通百姓手中没有余钱,也无余粮向国家缴纳赋税,社会上普遍流行着反战的情绪。西汉初期主持朝政的几位丞相也都是黄老学派的拥护者,譬如曹参,他在担任齐国相时就用此法治理齐国,结果齐国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社会秩序良好。

——李哲《道家思想与两汉政治》

经过文景之治,西汉社会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然而,由于汉初实行分封制的结果,到文、景以及武帝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宗族地主连同富商大贾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其实质是坚持中央集权的地域化地主封建制和坚持带有奴隶制残余的血缘宗亲分封制之间的矛盾。此外,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已有所发展。此时与北方匈奴的民族矛盾也已发展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王珺《从“黄老刑名之学”到“独尊儒术”》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孔子、孟子、荀子三位思想家的治国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这种思想变化的原因?
2023-11-2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研究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学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孔子、老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


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上述至少5个关键词,以“变革与争鸣”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200字左右。
2023-11-2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