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到汉武帝时,经济恢复,国力强势。但边疆匈奴的威胁仍然严重,王圆问题影响着中央集权,这些问题都严重困扰着年轻的汉武常。如何根治新的社会问题,建立大一统的强国,成为想有所作为的汉武常的治国目标。因而,刘安的《淮南子》宣讲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已经无法作为汉武帝时代及后世君主治国的指导思想了。

董仲舒等一批研究和推崇儒学的学者受到重用,可以说是符合时代的需要。儒家学说的内在特性与统治者梦想的治世意愿相吻合。儒家思想地位逐渐上升,直至取代道家思想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重仲舒的作用不可忽视。董仲舒是“识时务的俊杰”,为儒学经学化,官学化,制度化作出了巨大赏献。董仲舒抓住汉武帝“策问古今治道”的历史机遇,提出了新的治国指导思想,被汉武帝及之后的统治者所采纳、重用。汉武帝时代造就了儒学大师董仲舒,董伸舒的治国策略也为汉武帝谋划了汉朝“大一统"的蓝图。

——摘编白朱冠艾、陶立明《两汉儒学经学化的历史君示》


(1)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时期新治国思想实施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转型时期。此前中国社会是血缘社会,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此后转向地缘社会,进入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

1.社会转型时期,“士人”尤为活跃,出现百家争鸣。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①、礼、义
孟子 人性本善、② 、民贵君轻
法家 集权、法治
道家 老子与庄子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④
2.社会转型后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皇权与相权的博弈。概述汉朝皇权与相权的博弈的史实。
3.春秋战国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是那个流派的思想?试分析其原因,并简要阐述思想与时代的关系。
2022-11-1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汉武帝时,将全国除京师直辖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分为13个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征和四年(前89年),又于京师所在地设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三公除外)和三辅、三河、弘农七郡。汉朝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     
A.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B.解除了王国带来的威胁
C.意在强化官僚队伍效能D.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
4 . 张骞出使西域后,“高度发展的汉文化也随之大量传播到天山南北以及更遥远的西方”。有学者曾说过,“西域各地皆发现有属于汉文明的各种重要资料”。这反映了(     
A.中华文明的外传始于张骞通西域B.汉文明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明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传播D.西域地区正式归属汉代疆域版图
5 . 汉代某时期规定在盛产铁的地区设铁官,负责铁矿开采、冶炼及铁器产销;不产铁的地区设小铁官,负责收集民间废弃铁器,改铸供民间使用。各铁官所获利益归大司农(九卿之一,管财政)。该法实施后,民间有评论:“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规定人数、期限的工作指标)民用钝弊,割草不痛。”对此做法评价不正确的是(     
A.利于充实国家财政B.促进大件铁器制作
C.推动冶铁产业发展D.便利民间农业耕作
2022-11-0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汉初统治者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求边疆稳定;汉武帝则主张对匈奴强硬,多次派遣卫青、霍去病前往征讨。汉代统治者对匈奴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统治者的素质B.国家综合实力
C.匈奴实力强弱D.边疆地域大小
7 .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謇出使西域》
(1)材料一中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请说出其含义。

材料二   明代传入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番薯和玉米。…由于番薯和玉米米对自然条件要求不高,在干平的丘皮、山地及沿海沙丘均可种拉,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中国人民的粮食供给量。其节约出的土地可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拉,时于农业的商品化起了促进作用。

——孙玉琴常泡著《中国对外贸易速史》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番薯和玉米传入中国的原因;概括这些粮食作物传入对明代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封有功的衡山王吴芮为长沙国王,辖地长沙郡城。汉武帝统一南越后,设置荆州刺史,辖治境域包括今岳阳、益阳、常德、郴州、永州、衡阳等。东汉光武帝时,不再封王国于湖南,改长沙王国为郡。东汉通过长沙郡、桂阳郡(今湖南郴州)等地方行政机构,推行中央政令和传播汉文化;湖南铁工具的使用比西汉广泛,制瓷业和商业贸易都有所发展;桂阳郡先后有六任太守积极推广教化,禁止不符合儒家礼教并妨害国计民生的种种淫祀,兴办学校,推广教育,发展地方文化。

——摘编自杨东晨、杨建国《论秦汉时期湖南地区的民族与文化一兼论常德与长沙在秦汉时期的重要地位》

材料二   “大一统”观念萌生于三代,丰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大一统”思想核心是疆土一统和以治权及法令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一统,同时也涉及经济一统、思想一统和文化认同。

——摘编自张子侠《“大一统”思想的萌生及其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时期治理湖南地区的举措,并分析其意义。
(2)提炼材料二中的核心观点,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2022-11-0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在西域屯田区位置的分布 主要根据汉朝对匈奴的作战区域而确.....屯垦方式也从最初的军屯逐渐发展为以军屯为主、辅以民屯和犯屯。..公元前48年,汉朝在车师设置戊己校尉,主管屯田事......吉任西域都护期间,曾多次组织大规模屯田,汉朝在西域的屯田由最初的轮台、渠犁逐渐发展到北胥键、车师、赤谷、龟兹等地。....汉朝在西域的屯垦不仅为日后汉朝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也成为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西域、维护西域社会稳定的重要国策,同时对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在新疆的传播影响深远。

——摘编自王聪延《汉代西域屯垦与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

材料二   自唐朝开拓西域, 随着士兵进驻各地,为解决粮饷供应问题,唐朝开始在西域广泛推行屯田。......唐朝西域的屯田设置多是在固有的农业生产区域之外从事新的开发。这种开发,扩大了农业生产的外延。在屯垦的组织过程中,水利的兴修、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经济水平,同时使西域的经济发展形势与内地趋于一致,更加稳固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唐代在西域的屯垦不仅解决了驻军将士的粮食供给问题,更是在此基础上改变了西域社会经济面貌,稳定了唐朝在西北的政局。

——摘编自朱丽娜《唐代开元年间西域屯垦经济效益探微》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在西域屯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在西域屯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在西域屯田的目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唐屯田在对西域治理过程中发挥的共同作用。
2022-11-05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西汉初年律法规定平民有“父母丧”仍得服徭役,汉宣帝(前74--前48年在位)时则改为“自今诸有父母长者勿繇事(徭役),使得收敛送终,尽其子道”。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A.黄老学说重回主流B.政府保障小农经济
C.主流价值观得到弘扬D.儒法道思想走向融合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