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的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其思想具有明显的“美汉”倾向。他把本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排挤出来,列入“传”中;也不承认王莽政权,故不把他列入“纪”中,而只是列在“传”的末尾。这表明(     
A.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共同体形成B.大一统思想的强化
C.中央集权下纪传体通史的发展D.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2022-12-17更新 | 809次组卷 | 8卷引用:八省八校(T8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史“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其治下的各族人民对中华一统观念的认识和深化。正是由于孝文帝拓跋宏的力推,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涵养,使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与之相互依存,心灵守望,彼此交融,一起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许林   李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孝文帝为推动“中华一统观念”深化的举措,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3 . 下表是文献中有关盟誓的描述。据此可知,当时(     
出处内容
《礼记·曲礼下》“约信曰誓,莅牲曰盟。”
《说文解字·言部》“誓,约束也。从言,折声。”
《类篇》“盟,誓约也,又信也。”
A.国家治理摆脱神权束缚B.王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C.政治生活注重诚实守信D.民众意愿得到充分尊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乐府诗是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选自汉乐府《长歌行》。这篇作品(     
A.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B.是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C.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传播D.体现了文学作品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2022-12-0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选科)历史试题
5 . 汉赋以其浩荡的篇幅、铺携的气势和华美的辞藻引领一代文风,使尚奇、尚繁的风气和“以大为美”的倾向弥漫整个文坛。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主要是,汉代(     
A.楚辞创作的盛行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官办教育的确立D.“独尊儒术”的实施
2022-12-05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第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林剑鸣评价道,“秦汉时代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都达到很高的水平,留下足以称道的成果,在中国和人类文化史上放射出瑰丽的异彩。”下列关于汉代科技文化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汉赋反映人民大众情感B.《史记》开创纪传体的治史形式
C.纸张成为主要书写材料D.《黄帝内经》奠定中医药学基础
2022-12-02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请将表格中的言论与其作者相匹配(每空填写一个序号)

言论

作者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夏殷不易礼而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①老子②孔子③孟子④商鞅⑤董仲舒⑥司马迁
2022-11-30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通史、断代史都是呈现历史的恰当形式,而有关通史与断代史认识之分歧,由来已久。据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撰写《史记》旨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班固认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司马迁将其“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不妥,故断汉为史,撰《汉书》,以彰显汉代历史地位。上述两者对后世影响深远。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章太炎指出:“所贵乎通史者,固有二方面:一方以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为主,则于典志见之;一方以鼓舞民气,启导方来为主,则亦必于纪传见之。”梁启超认为,“《史记》以社会全体为史的中枢,故不失为国民的历史;《汉书》以下,则以帝室为史的中枢,自是而史乃变为帝王家谱矣。”他欲草一中国通史,以助爱国主义之发达。

——以上材料摘编自赵梅春《不通古今之变则无以言通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两人治史观点的不同,概述两书成书的历史共同因素。
(2)比较材料一,概述材料二呈现的新观点,及其反映的治史价值追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汉乐府诗内容丰富,有表现民众生活悲苦的《病妇行》,有控诉战争残酷的《战城南》,有追求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有所思》,还有鞭挞统治阶层荒淫与贪婪的《相逢行》。由此可见,汉代乐府诗(     
A.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B.真实反映了汉朝的历史状况
C.缓和了当时社会阶级矛盾D.是官府体察民情的主要渠道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自施昕更先生于1936年发现良渚遗址以来,良渚四代考古人栉风沐雨,历经84载春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发掘研究,良渚古城内外的结构层次分明、布局有序,核心区由内而外分别是内域(包括宫殿区、墓葬区、作坊区和仓储区等)、城墙、外郭城,城外还有郊区的祭坛墓地和多条水坝构成的大型水利系统。

——摘编自宋妹、刘斌《良渚古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之城》

材料二   司马迁著《史记》利用的文献史料,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石室金匮之书”,印皇家所藏图书档案。第二,古诸侯史记。秦朝焚毁了官藏史书,而民间藏书却不能尽毁。司马迁整理了这些材料。第三,歌谣诗赋,俚语俗谚。《史记》中共收录乐府诗赋15条,儿童歌谣8条,俚语俗谚38条,共计61条.现已考证出,《史记》共引用了106种古书。这些古书部分尚存,部分亡佚,部分残缺。其中有六经及训解书23种,存16种,亡6种,残1种;诸子百家及方技书52种,存16种,亡30种,残6种;历史地理及汉室档案23种,存2种,亡20种,残1种;文学书7种,存3种,亡3种,残1种⋯⋯司马迁20岁南游江淮,后又奉命出使巴蜀等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对许多地方风土人情的描写都来源于自己的感受。他的调查,包括战国故事、汉初故事、古战场形势、人物遗事等。他的亲身体验,使《史记》中许多场景十分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摘编自吕昕娱《试析司马迁<史记〉与希罗多德<历史>的史料来源及其在(文献学)教学中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良渚古城发掘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迁《史记》史料来源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搜集史料应遵循的原则。
2022-11-16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