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迁都洛阳后规定:“吴人(江南人)投国者,处金陵馆。三年已后,赐宅归正里。”后洛阳城归正里的北徙南人渐多,有“三千余家,自立巷市”,民间称之为“吴人坊”。这反映了(     
A.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B.南北方民族差异已消除
C.南北方的文化融合加强D.北方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2 . 北朝末期,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令(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这一言论(     
A.肯定了江南开发的成果B.显示了北朝社会向上的精神面貌
C.偏离了政府的教化要求D.着眼于限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珪即位之初,便令朝野皆束发加帽,紧接着又置五经博士,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并令称县大索书籍汇集平城,五年后又设王、公、侯、伯四等爵位并置散官五等累积九等官阶,随后还从中央到地方安排人手“辨其宗党,品举人才”。这些举措(     
A.体现出北方民族交融的深化发展B.全盘学习了汉族的先进制度
C.完成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D.缩小了北魏内部的阶级差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说,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国家颓势,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该评价说明孝文帝改革(     
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B.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
C.为民族政策的推行创造了条件D.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消亡
2023-09-09更新 | 759次组卷 | 22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实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下图为北魏六镇(即军镇,军政合一的地方机构)示意图。北魏前期军镇将兵选拔备受重视,将士可免除赋税和徭役;孝文帝迁都后,许多内迁的拓跋氏贵族当上了高官,与汉族高门地主把持朝纲,留在六镇的鲜卑贵族受到冷落,失去升迁机会,不良情绪滋长、不法行为日盛。这能够说明孝文帝改革(       
A.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B.在民族对抗中失去原有意义
C.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D.为以后北魏的分裂埋下隐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2023-06-21更新 | 6453次组卷 | 48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暑假考(开学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图为甘肃地区出土的魏晋墓葬壁画,描绘了当时民众半农半牧的经济生活场景。据此可推知(       
      
A.民族交融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B.壁画主要反映普通民众生活
C.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继续繁荣D.孝文帝改革实现了预期目标
8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为巩固政权大力推行改革,采取迁都、易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高门、结汉亲等措施。该材料反映出(     
A.民族歧视色彩依然浓厚B.北方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C.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D.人们的门第观念不断淡化
2023-06-15更新 | 168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堂是古代帝王用于布政、祭祀的重要礼制建筑,其建筑形制具备某种“宇宙秩序”的复杂象征意义。北魏孝文帝曾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起明堂”。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北魏修建明堂旨在(     
A.显示高超建筑技术水平B.彰显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C.炫耀北魏经济繁荣富庶D.满足统治阶级生活需要
2023-06-14更新 | 231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魏书》记载,太和改制以前,“钱货无所周流”。太和十九年(495年)铸行太和五铢,“虽利于京邑之肆,而不入徐、扬之市”“不行于天下”,黄河流域的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也”,河南诸州也是各种货币和谷帛杂用。这说明北魏时期(     
A.北方商品经济出现严重衰退B.实物税取代货币税成为主体
C.小农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D.物物交换成为主要交换形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