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图是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时期新兴的政治文化的比较。这反映出

A.南朝政治文化的成熟B.南北实力的此消彼长
C.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D.北朝政治文化的优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北魏孝文帝时,下令按职官高低授予地方官吏公田,如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各6顷,离职时移交给下任官吏,不得转卖。该政令有助于
A.阻止公田的性质变化B.规范官员的俸禄制度
C.打压地方的豪强势力D.阻碍北魏的汉化进程
2022-05-04更新 | 401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北朝时流行“财婚”,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治家》中曾记述:“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锚铢质多还少,市井无异。”这反映了当时
A.中央集权削弱B.传统伦理道德受到冲击
C.市民阶层壮大D.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昌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北魏孝文帝改汉姓,如将拓跋氏改为元氏,达奚氏改为奚氏,独孤氏改为刘氏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感慨,“自隋以后,名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说明
A.政治变革有利于民族的交融B.少数民族崛起威胁到汉族
C.宋朝对外开放多元发展迅速D.农耕文明比游牧文明优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如表十六国时期部分政权势力范围及生产方式表,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
国别兴亡年代都城民族统治区域生产方式
前赵304—329平阳、长安匈奴今山西、陕西、河南、河北部分地区半农半牧
前燕337—370蓟、邺鲜卑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辽宁各地一部分半农半牧
后燕384—409中山、龙城鲜卑今河北、山东及辽宁、山西、河南大部分半农半牧
北燕407—436龙城鲜卑今辽宁、河北北部游牧为主
南燕398—410广固鲜卑今山东、河南的一部分半农半牧
西燕384—394长子鲜卑今山西、河南北部半农半牧
后秦384—417长安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山西、河南的一部分半农半牧
A.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B.北方经济格局受到冲击
C.民族交融促进经济发展D.政权并立孕育统一因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北魏孝文帝、北周武帝注重礼乐教化,他们祀天地、祭先圣先贤、崇祖先、祀百神等活动的频繁虔诚程度,没有一个汉族君主能与之匹敌。他们此举意在
A.宣扬儒家思想B.证明正统地位
C.加强思想控制D.促进民族交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据《魏书·任城王传》载,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此推断,孝文帝迁都洛阳旨在
A.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B.适应统治中原的需要
C.消除鲜卑贵族的改革阻力D.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
2022-01-18更新 | 271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1
8 .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时期是
A.春秋战国时期B.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D.宋金元时期
9 . 北魏孝文帝亲率大军30万南下“伐齐”,适逢秋雨连绵之际,道路泥泞,历经近一个月大军才抵达洛阳城下。孝文帝表示如果大家都不想南征,索性将国都从平城迁徙到这里在场的大臣多不愿迁都,但更不愿意“南征”。利弊权衡之后迁都洛阳之事,就在孝文帝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中顺利实现了。迁都洛阳,表明孝文帝改革
A.缓解了民族矛盾B.推动了国家统一
C.促进了社会繁荣D.顺应了历史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褶,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服装的一种,短身、细袖、左衽之袍。考古资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褶,既有左衽也有右衽,还有对襟样式;袖子有短小窄瘦的,也有宽松肥大的;衣身有短小紧窄的,也有宽博的。这一服饰现象折射出当时
A.文人雅士不拘礼法B.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C.各地政权长期并立D.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