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魏晋南北朝时期,畜牧业经济一度在北方的主要农区大肆扩张,但在经历一段时期的繁荣之后,继而重新衰退,到北魏中期中原地区一度变为牧场的土地又恢复了农业生产。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自然条件发生重大变化B.各族统治者推行不同的经济政策
C.大量少数民族成为农业居民D.北方统一后汉族地主把持了政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十六国”称谓源于北魏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书中道:“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一卜六。”崔鸿所述的这一局面
A.形成与南方政权宋的对峙B.属于少数民族政权的更替
C.结束于北魏统一北方之时D.使得民族间隔阂逐渐消失
3 . 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黄河流域的统一
B.北方政权的更迭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少数民族封建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
2019-01-30更新 | 5219次组卷 | 72卷引用: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
5 .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2016-11-27更新 | 3716次组卷 | 88卷引用: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精编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