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3 道试题
1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2024-05-24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583 年,隋文帝宣布废除地方长官就地自聘僚属的制度,规定其僚属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州县长官三年一换,下属官员四年一换,且不得连任。其举措旨在(     
A.强化中央机构职能B.防止地方官员坐大
C.牢牢控制用人权力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有学者认为:“中书门下成为超然于三省之上的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使职(即中央派遣的官员)和使职化的六部寺监成为政务执行的主体,唐代政务裁决的中心转移到了中书门下,国家最高权力的行使不再通过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而是以中书门下为核心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唐代(     
A.国家政治体制发生嬗变B.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
C.中书门下掌握了决策权D.三权分立原则的完善

4 . 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基本上“汉承秦制”。到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发生变化,皇权进一步集中。汉武帝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是指(     

A.建立了三省六部制B.设立中朝以制约外朝
C.实行了二府三司制D.在地方设立十三个州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评价唐朝的政治制度时说:“(三省六部制)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立(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取代了中书门下的权力D.促进了决策程序规范化
2024-03-21更新 | 260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1-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安徽专用)
6 . 唐玄宗时,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房琯以“素有宰相望”拜相,唐肃宗时以其“素有重名”,深得倚重。后来房琯经常称病,不肯上朝,常与人谈论佛道虚无之事,受到舆论的非议,终被贬为太子少师。材料表明唐朝(     
A.科举成为主要选官途径B.社会舆论影响宰相选任
C.恩荫制度依旧广泛盛行D.佛道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2024-03-14更新 | 184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7 . 唐朝某部门的职责是“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皆按典故起草进画”。该部门是(     
A.尚书省B.门下省C.中书省D.枢密院
2024-02-08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据学者考证,唐代公文格式如下图,这说明唐代(     
A.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素质B.行政程序繁琐效率低下
C.三省各司其职相互牵制D.中央决策过程审慎严谨
9 . 唐代尚书省实行制敕、管理行政的会商制度,尚书省的首脑机构都省有都堂会议。六部尚书每天上午都前往都省,有事则开会商讨,午时则在都堂会食,下午仍回本部处置都务。这一会商制度(     
A.有效制约了皇帝的权力B.有利于行政部门的分工协作
C.提高了中央政府决策效率D.对宰相政务工作起辅助作用
10 . 唐初,尚书省地位高于中书与门下两省。太宗时,削弱了尚书仆射权力,并委派亲信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并于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使三省长官同堂议事。后又将政事堂迁往中书省。这些调整意在(     
A.减少决策失误B.确保行政规范C.追求社会公平D.加强君主权威
2024-05-20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