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有学者认为:“中书门下成为超然于三省之上的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使职(即中央派遣的官员)和使职化的六部寺监成为政务执行的主体,唐代政务裁决的中心转移到了中书门下,国家最高权力的行使不再通过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而是以中书门下为核心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唐代(     
A.国家政治体制发生嬗变B.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
C.中书门下掌握了决策权D.三权分立原则的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唐初,中书省拟好命令送达门下省,常遇门下省反对,而被涂归封还。如是则此道命令等于白费,即皇帝之“画敕”亦等于无效。唐太宗时,军国大事,往往先由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定,然后再制敕下诏,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据此可知(     
A.唐朝初期皇帝权力处于三省控制之下B.唐太宗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C.三省六部的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D.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2024-04-10更新 | 498次组卷 | 7卷引用:押广东卷第4题 隋唐时期:大发展-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唐代初期,政务事项原则上都要先向尚书省申报,再以尚书省的名义奏报皇帝。唐高宗和武则天之后,却逐渐形成了“事无大小,皆悉闻奏”的局面,比如有太学生直接向武则天告假回家,还得到了武则天应允。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A.监察制度日趋完善B.官僚机构对皇权的限制愈加艰难
C.行政效率不断降低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
2024-03-19更新 | 720次组卷 | 1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4 . 唐初官吏任命需经吏部、门下省,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前,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皇帝的任命诏书需中书省用朱笔正封。然而,武则天后的唐中宗李显,而径自封拜官职,所书“敕”字,也不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墨敕斜封”。“墨敕斜封”的出现表明(     
A.三省六部制度被废除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中枢运行机制遭破坏D.朝廷腐败现象严重
2024-02-27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南粤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初,三省的职权进一步明确划分,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由此可知门下省的主要职能是(     
A.执行政令B.监察地方C.草拟诏令D.审核诏令
6 . 唐初建立三省制以后,由于事权分立,三省之间时常互相推诿。高祖武德年间遂决定三省长官合署办公,于门下省设置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此举旨在(     
A.提高工作效率B.加强中央集权C.削 弱丞相权力D.减 少财政开支
2024-02-08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唐初,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为最高政府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中书取旨,门一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的原则。这一制度设计反映出唐初(     
A.重视权力制约B.丞相严重威胁皇权C.中枢机构异变D.中书省的地位显赫
2024-01-2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唐朝初期,中书省处于与皇帝关系更近的位置。武则天时期,原本设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迁到了中书省。据此可知,唐朝前期(     
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门下省和尚书省形同虚设
C.三省六部制已完善D.科举取士制度不断发展
9 . 唐中叶后朝廷授予许多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中书令等宰相衔,号为“使相”。从玄宗朝到僖宗朝,使相的人数从8人增加到了60人。唐朝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拉拢藩镇维护统治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C.创新制度提高效率D.重用人才优化决策
10 . 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最终没有颁布施行。该事例反映了(       
A.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B.唐朝实行了三省六部制
C.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D.魏征专权
2024-01-1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