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唐宪宗分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为两制。朝廷的制诰、诏令、赦文等都由翰林学士执笔,中书舍人只能起草一些不太重要的文书。这样,翰林学士的草诏权就被固定下来。唐代这一措施体现了(     
A.三省六部制逐步完善B.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C.中枢决策机制的演变D.两者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2024-03-18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全国卷人教版,12+2+三选一模式)-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卷专用)
2 . 唐代门下省对于中书省拟定的文书不仅要检查文字、书写,还要对草拟的文书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文书当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门下省的这一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皇帝的意志不能脱离法律的界限。由此可推知,门下省的设置(       
A.体现出皇权受到削弱B.表明唐代中央机构日益完善
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D.说明决策权与行政权的分离
3 . 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官侍从左右,参与决策,称为“中朝”或“内朝”,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称为“外朝”。汉武帝此举(     
A.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B.导致了中央行政紊乱
C.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D.强化了君主集权体制
2023-10-16更新 | 567次组卷 | 20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朝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基础上,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主要由皇帝亲信主持集体商议;参与政事堂议政的除了三省长官,还有皇帝直接指派的亲信官员参与议政。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唐朝政事堂的演变(     
A.加强了皇帝独裁权力B.提高了尚书省的地位
C.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D.取消了宰相的决策权
2024-01-30更新 | 306次组卷 | 22卷引用:内蒙古赤峰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下图所示“汉至唐三省制的形成”,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央官员品位较低B.制度建设不具有延续性
C.中枢权力机构的不断变化D.中书省的权力逐步下降
2023-02-03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分别负责“草拟皇帝诏令”“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执行”。下列关于其运行流程表述正确的是(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B.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C.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D.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7 .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职责明确、组织完整,三省六部既分别有独立的官署,又有明确的统隶关系,这改变了长期存在的“三公”“九卿”职权笼统、施政混乱的现象。这表明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A.规范了国家行政B.促进了官僚政治模式的形成
C.保障了吏治清明D.否定了三公九卿制的合理性
2022-12-20更新 | 292次组卷 | 17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东汉中叶后,尚书台取代三公“总领纪纲,无所不统”。到魏晋之际,中书监、令受到重视,他们处于皇帝“喉舌之任”的地位,而对尚书省的官员就稍有疏远。当时,中书掌管内事,皇帝密诏下达州郡和边疆,均由中书草定,并不一定非要尚书签署不可。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尚书权力过大威胁到君主专制B.三省制度日渐完善
C.权力中枢的发展适应现实需要D.官僚政治已经成熟
9 . 贞观年间,唐太宗接受宰相封德彝的建议,发布了征召中男(十六岁到二十岁的男子)入伍的诏令。而魏征认为这是“竭泽而渔”,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当时魏征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兵部
10 .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     
A.强化了对朝政的控制B.加速了三省一体化趋势
C.扩大了官员选拔渠道D.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