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唐代政事堂会议的参加者分为两类,宰相和“行宰相”。前者固定为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后者则是临时被特许的会议参加者,他们必须加带有宰相职衔,否则是不能登堂议政的。唐代政事堂会议的这一分类(     
A.主要服务于皇权的统治B.体现出中枢机构设置过于重叠
C.表明宰相成为决策核心D.折射出决策与执行权绝对分立
2 . 唐初承袭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构成宰相集体。唐太宗时,出现了他官参与国政的现象,如时任秘书监的魏征以“参预朝政”的头衔共商国是,成为宰相之一。至唐高宗以后,为宰相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定制。这一变化(     
A.表明三省六部制已名存实亡B.反映了专制皇权的日益强化
C.有效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D.导致唐朝冗官问题逐渐加剧
2024-01-10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会议的决策写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一机制(     
A.能够减少决策失误的出现B.严重影响了行政办公效率
C.进一步削弱了君主的专制D.使中书门下成为决策核心
4 . 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谈话中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对此解读最正确的是,当时(    
A.政府重视决策的正确性B.中书省集中行使审核权
C.三省之间需要紧密配合D.门下省单独行使决策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具体可知(     
A.中书门下,权力最大B.协商政务,减少失误
C.皇帝权力,严重削弱D.六部分工,直属门下
6 . 史载唐中宗李显因为私情,常不经两省(中书省、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究竟心虚难为情,所以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人讥讽为“墨敕斜封”。这反映了(       
A.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B.三省之间相互制约
C.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D.科举制度已被废除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代负责文化教育的部门是多机构并存的。北魏始设的礼部(隶属于尚书省)主要负责文化教育政令的颁布,由秦九卿演变而来的内侍省(九寺)中的太常寺负责具体的祭祀和乐舞工作,由汉太学演变而来的国子监负责学校管理。这些机构组织反映了当时(     
A.制度设计主张因循守旧B.分权制衡为其设置初衷
C.政务与事务有一定分工D.中央集权得到适当加强
2023-11-14更新 | 358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七省新高考卷01,16+3模式)-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代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两省作为“机要之司”的职权被集中到了政事堂。但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参与决策的职权得以保留。政事堂制度(       
A.有利于防治腐败现象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加强了对皇权的制约D.强化了中央集权
2023-11-04更新 | 98次组卷 | 38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景龙二年(708年),节愍太子初立,韦皇后因其非己所生,便让唐中宗下诏收回给太子的赏赐,让其与藩王一样每年定量领取物品。门下省给事中卢则认为太子身为储君,按传统制度其用度与君主一致,一应物品所需,可从库藏中广为支取,无须同于藩王,并以此封驳了诏令。该事件反映出当时(     
A.门下省处于决策中枢的地位B.政治决策的民主色彩浓厚
C.国家治理严格遵循传统制度D.专制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
2023-10-16更新 | 384次组卷 | 6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官侍从左右,参与决策,称为“中朝”或“内朝”,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称为“外朝”。汉武帝此举(     
A.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B.导致了中央行政紊乱
C.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D.强化了君主集权体制
2023-10-16更新 | 567次组卷 | 20卷引用: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