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唐代政事堂会议的参加者分为两类,宰相和“行宰相”。前者固定为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后者则是临时被特许的会议参加者,他们必须加带有宰相职衔,否则是不能登堂议政的。唐代政事堂会议的这一分类(     
A.主要服务于皇权的统治B.体现出中枢机构设置过于重叠
C.表明宰相成为决策核心D.折射出决策与执行权绝对分立
2 . 南梁、北齐、隋文帝、隋炀帝时期门下省诸局情况表,由此可见,隋炀帝时(     
时间朝代门下省诸局
502—557南梁公车太官太医骅骝厩
550—557北齐主衣尚食尚药殿中斋帅领左右
581—604隋文帝御府尚食尚药殿内城门符玺
604—618隋炀帝符玺
A.门下省的职能即将改变B.君主集权不断削弱
C.中央行政机构趋于完备D.行政效率逐渐提升
2024-05-2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保温考试历史试题
3 . 唐中宗不经中书、门下而自己封拜官职时,因自感心怯和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成为“斜封墨敕”,此途径所封官员时人称为“斜封官”。这反映了(     
A.中枢制度有一定的通融性B.三省六部制有名无实
C.专制皇权凌驾于百官之上D.中书门下不具约束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初,中书省拟好命令送达门下省,常遇门下省反对,而被涂归封还。如是则此道命令等于白费,即皇帝之“画敕”亦等于无效。唐太宗时,军国大事,往往先由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定,然后再制敕下诏,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据此可知(     
A.唐朝初期皇帝权力处于三省控制之下B.唐太宗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C.三省六部的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D.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2024-04-10更新 | 501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宪宗分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为两制。朝廷的制诰、诏令、赦文等都由翰林学士执笔,中书舍人只能起草一些不太重要的文书。这样,翰林学士的草诏权就被固定下来。唐代这一措施体现了(     
A.三省六部制逐步完善B.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C.中枢决策机制的演变D.两者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2024-03-18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唐太宗曾经想要征未满十八岁的中男当兵,魏征坚决不同意,四次拒绝在敕书上签字。武则天当权时期,宰相刘祎之受诬告后拒认不经中书门下的皇帝敕书,结果被赐死。这两则事例说明(     
A.唐朝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B.制度运行效果离不开特定政治环境
C.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D.皇权相权之争是封建社会主要矛盾
7 . 钱穆指出,唐制,中书舍人拟稿,亦由诸舍人各自拟撰,是谓“五花判事”。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这说明,中书省(     
A.内部已形成了制约机制B.具备了辅助决策的职能
C.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D.保证了中枢决策的科学
8 .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从中可以得出三省六部制的设置(     
A.标志着官僚政治初步建立B.通过制约平衡提高效率
C.利于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D.调和了君权与相权矛盾
2024-01-3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如图是唐朝三省位置分布图,其中太极宫是皇帝居住和办公之地。三省位置的分布缘于(     
A.规范三省职能B.君权相权之争C.维护皇权需要D.强化中央集权
10 . 据学者考证,唐代公文格式如下图,这说明唐代(     
A.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素质B.行政程序繁琐效率低下
C.三省各司其职相互牵制D.中央决策过程审慎严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