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5 道试题
1 . 公元723年,唐玄宗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二为一、称之为“中书门下”,成为中央的最高权力机构,中书令是大权独揽的宰相。门下省完全失去了原本的审核封驳之权。这一变化(     
A.扩大了宰相参政议政的职权B.进一步减少了中央决策失误
C.实现君主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提高了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
2024-05-02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三)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图为唐朝部分行政机构示意图。由此推知,唐代(     

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三省六部间相互制衡
C.中书门下有决策权D.政事堂具有特殊地位
2024-04-2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押题(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对于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发十八岁以下男子服兵役的敕文,尽管文件已经过皇帝的签署发到门下省,但魏征坚持认为不可,即使太宗发怒也没有署敕,这个决定最终也没有颁行。材料意在说明(     
A.相权遭到分割皇权加强B.三省体制降低行政效率
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D.朝廷政令不通
4 . 唐初,三省长官每日上午在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共商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基本专职化,“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变化(     
A.扩大了统治基础B.提高了行政效率C.取消了三省分工D.实现了分权制衡
2024-01-1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武则天称制及称帝二十一年,前后任宰相者达75人;唐中宗时,曾有19人同时为相。唐朝群相制的实施(       
A.导致了冗官问题B.加强了君主专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D.完善了监督机制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会议的决策写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一机制(     
A.能够减少决策失误的出现B.严重影响了行政办公效率
C.进一步削弱了君主的专制D.使中书门下成为决策核心
7 . 有学者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材料反映三省体制(     
A.实现了行政权的合理分工B.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C.加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D.中央决策实现民主化
8 . 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常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范围。此举意在(     
A.减少决策失误B.扩大统治基础C.提高工作效率D.强化朝政控制
9 . 唐玄宗命翰林院学士参预政务,掌禁内诰命,备天子咨询,协助皇帝起草制敕,并逐渐让翰林院学士成为内相。据此可知,翰林院学士参与政务(       
A.造成了宰相人数的剧增B.否定了中书门下的存在
C.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D.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唐中宗神龙三年(707),门下省给事中卢粲根据贞观旧制,反对将驸马武崇训的墓地称为陵,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直至获准。这体现出当时(     
A.给事中执掌决策权B.皇帝独尊地位的削弱
C.礼仪严格承袭惯例D.中枢体制的运行方式
2023-12-12更新 | 267次组卷 | 2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