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1 道试题
1 . 唐玄宗时,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房琯以“素有宰相望”拜相,唐肃宗时以其“素有重名”,深得倚重。后来房琯经常称病,不肯上朝,常与人谈论佛道虚无之事,受到舆论的非议,终被贬为太子少师。材料表明唐朝(     
A.科举成为主要选官途径B.社会舆论影响宰相选任
C.恩荫制度依旧广泛盛行D.佛道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2024-03-14更新 | 184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唐初,三省的职权进一步明确划分,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由此可知门下省的主要职能是(     
A.执行政令B.监察地方C.草拟诏令D.审核诏令
3 . 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吏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这一问题所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A.内外朝制度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D.两税法
2024-01-2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唐朝前期,统治者多次规范官员奏事的层级、程序和功能,注重皇帝与宰相及官僚机构之间的分工,皇帝原则上只处理军国大事或现行法律规章所无法涵盖的问题。这些举措(       
A.反映了中枢机构的调整
B.降低了君主专制的程度
C.避免了朝廷决策的失误
D.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初沿袭隋三省六部制,中书舍人草拟诏令,皇帝画敕以示同意,门下长官负责审查。门下时常封驳中书诏令要求重拟,耗时颇多。玄宗年间,置政事堂,以此作为中书门下合议之处。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立(     
A.有利于分化事权加强皇权B.改变了中枢机构决策方式
C.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D.保证了皇帝诏令顺利执行
6 . 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常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范围。此举意在(     
A.减少决策失误B.扩大统治基础C.提高工作效率D.强化朝政控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中宗神龙三年(707),门下省给事中卢粲根据贞观旧制,反对将驸马武崇训的墓地称为陵,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直至获准。这体现出当时(     
A.给事中执掌决策权B.皇帝独尊地位的削弱
C.礼仪严格承袭惯例D.中枢体制的运行方式
2023-12-12更新 | 267次组卷 | 2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列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考(一)历史试题
8 .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特诏朝会时为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设专席而坐,称“三独坐”。而“三公”的权力逐渐旁落,仅“备员而已”。这反映了(     
A.三公制度的消亡B.中枢行政的分裂C.君主专制的加强D.地方权力的弱化
9 . 《旧唐书·宪宗本纪》和《新唐书·刘昌传》分别记载了宪宗时期门下省给事中韦弘景和崔植“封还制书”,但都因宪宗坚持而不得不奉诏执行的案例。这反映出唐宪宗时期(     
A.三省体制走向崩溃B.分权制衡机制失灵
C.门下省的地位下降D.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10 . 唐代前期政事堂议事,对担任宰相的人数没有明确的规定,通常多则十几人;唐代中期以后逐渐形成一定的制度,有史记载“唐制,宰相四人”,宰相数量基本固定和逮中。这一变化(     
A.平衡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有利于提高中央决策效率
C.扩大了政事堂的政治权力D.是对原始民主传统的践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