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0 道试题
1 .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D.理学拥有深厚的民间基础
2024-04-26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唐政府编修药典《新修本草》时,集中二十多个来自各领域的人员,并让各地提供药物图样,仅两年编成颁行;僧一行进行大地测量,测量地域南到中南半岛,北到蒙古高原。这说明唐代科技发展(     
A.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受到各级政府支持
C.注重解决实际问题D.得益于国家的统一
2024-04-2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三新教研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中国毛驴因体小却善负重成为国人的生产工具与审美对象,唐朝之前对其少有负面评价。波斯所产大驴在中亚及西方文化中常以“高声狂叫”而戏剧性地吓倒敌人,是倔强与愚蠢的象征。中唐以后,柳宗元塑造的“庞然大物”、使“虎大骇”的“黔之驴”逐渐成为国人眼中主要的驴形象。这反映出唐朝时期(   
A.丝路交流促进文化交融B.佛教传入改变物种形象
C.生产发展减少畜力依赖D.文学创作决定审美取向
4 .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一些儒者杂糅老、庄之说,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同时,玄学家又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据此可知,魏晋玄学(     
A.改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反映了儒释的融合趋势
C.体现了儒道思想的融合D.奠定了理学的思想基础
5 . 中古时期,随着世界文明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有其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而开始的所谓“希腊化”时代,使得希腊文化的传承进入新高潮。经过长期的战争,形成了希腊化时代的君主制,它是马其顿国王统治传统和东方君主制以及希腊城邦外壳有机结合的产物。希腊化时代是以军事征服为先导的,但它开启了欧亚大陆间文化交流、汇合的序幕。随着罗马的崛起以及随后对希腊本土的征服,罗马人开始大量吸收希腊文化的因素,尤其是在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罗马帝国之后,通过阿拉伯和拜占庭两条渠道,古希腊文化在中世纪传入西欧,融入西欧文化思想界并在其中不断发酵扩展,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奠定了思想和科学文化的基础。

——摘编自吴长春《中世纪西欧吸收古希腊文化渠道问题初探》

材料二   杜环,唐朝人,生卒不详,著有旅行游记《经行记》一书。公元751年,杜环随高仙芝西征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唐军兵败于怛逻斯,杜环及两万余人被大食(阿拉伯王朝)仔虏。杜环被俘后曾跋涉数万里,游历了中亚、西亚、阿拉伯及北非等地,并于公元762年乘商船从海路回到广州。游历巴格达(今伊拉克首都)时杜环曾记下一条重要信息:“(巴格达)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泄,织络者河东人乐环、吕礼”。许多学者据此认为,被俘的唐军中有大量汉族工匠,他们将唐朝的建筑、手工、绘画、纺织及造纸术等传播至中亚、西亚,从而远达欧洲。

——据张一纯《经行记笺注》编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化时代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前期中西交流的特点。
2024-04-1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书法艺术成熟B.北方民族交融
C.江南经济开发D.南北政权对峙
2024-04-17更新 | 3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玄奘流传后世的《大唐西域记》不仅为官方编撰《西域图经》提供参考,还作为礼物赠送西州刺史和供出使西域的官员使用。由此得知,《大唐西域记》(     
A.体现佛教的本土化B.获得文人士族的关注
C.具有政治实用功能D.扩大唐朝对外影响力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间的广泛流播,产生重要物化成果,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唐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极言南朝佛寺之多。其实,南朝佛寺何止四百八十,仅据《南史·郭祖深传》载,梁朝“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在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新疆、四川等地保有许多石窟和数以千计的佛像。最著名者,一为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晋太和元年(366)始建,历北魏、西魏、北周、至隋、唐五代、宋、元各朝都在此开凿,现存石窟四百多个,佛像2450尊,为石刻艺术精品;二为山西大同云岗石窟,魏文成帝(452465在位)时始建,几百年间开凿五十多个洞窟,现存造像五万尊;三为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洛后第三年(497),中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诸朝,连续营造四百多年。现存佛龛二千一百个,佛像十万尊。此外,还有河北省邯郸市的响堂山石窟、甘肃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等。

——摘编自吴慧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文化地理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影响。
2024-04-1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汉晋时期流行数百年的单名传统,在东晋以后双名逐渐增多,“单名+之”是一种常见的姓名构成方式,如数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等。“之”字入名是天师道徒的习惯,同样带有宗教性质的“昙”、“灵”、“僧”等虚字也大量成为人名的用字。这一现象(     
A.受到南北民族交融的影响B.证明道教的社会基础广泛
C.反映出正统观念受到冲击D.体现佛教盛行后的本土化
2024-04-1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表是魏晋时期的三则故事,这反映出当时(     
引文出处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晋书·阮籍传》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A.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时代主流B.传统儒学遭遇信仰危机
C.士人群体追求世俗生活享受D.儒、道、佛三教出现交融
2024-04-10更新 | 32次组卷 | 23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