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1 道试题
2024·广东·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在义利关系上,李贽不同意董仲舒提倡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考虑,只不过情况不同、功利大小有所差别。李贽还认为天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不在天边的庙堂里,更不在空谈说教里。上述主张(     
A.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思想B.对传统儒学思想提出了挑战
C.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D.宣扬了人人平等的政治理念
7日内更新 | 258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福建卷02)-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不是因为它集聚了多少财富和人口,而是因为它的文明和文化创造。但即使在雅典城,仍存在着美中不足乃至重要缺陷——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宋代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宋代江南城市引领中国古代城市按照更符合城市自然规律的方式发展演化,展示了经济与文化“两全其美”的盛况。

——摘编自刘士林《城市史视野下的宋代江南城市与文化》

材料二   明代中期以后,若是将其置于“都市化”的范畴下进行考察,其时代的特殊性就更容易显现出来。此时,社会出现了一个转变过程,举凡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货币化和多样化,社会流动的加速,无不显示出它与明初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到明朝后期,在外部文化力量的引发下,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产生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历史的陈旧的传统受到了来自各方文化力量的猛烈冲击,思想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活跃。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的社会与城市生活》

材料三   新文化何以能够演变成为现代中国最具深远意义的文化事件?首先是上海这个中心口岸。借助上海这个贸易、经济、文化的码头,新的思潮、新的文化最初在上海落户,然后由上海逐步传播出去。《新青年》迁到北京后,并没有割断和上海的联系,它的印刷和发行仍在上海,因为当时的北京尚不具备这种能力。但《青年杂志》在上海时没什么影响,到北京以后影响就放大了。《新青年》到北京这个政治中心,是由北大的一些教授撰稿编辑的,《新青年》的编辑还是原来那些人,但发言的位置跟在上海时完全不同。

——摘编自周武《新文化运动是京沪共谋的结果》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所体现的城市功能及雅典卫城中的建筑艺术代表,并分析宋代江南城市能够解决“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都市化”的角度概括明代中期以后经济“货币化和多样化”的突出表现,并扼要说明其与明朝后期“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归纳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2024-04-16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
3 .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寄答留都》中宣称:“我以自私自利之心,为自私自利之学,直取自己快当,不顾他人非刺。”这说明李贽(       )
A.倡导自然人性B.反对君主专制
C.注重启发民智D.强调内心道德
2024-03-2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南平市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广东,开始传教。然而,中国人对基督教这个舶来品最初是不感兴趣。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传教士学汉语、用汉姓、穿汉服,读儒家经典,顺应中国习俗,介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国人。西学随之在中国传播开来。

——这编自用人员《川学东街对中川文化自信的冲击人儿儿们》

材料二   18世纪出现了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现象。法国伏尔泰《风俗论》(1756)中。以中国为矛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大力推崇儒家的理性精神,认为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建立在理性而不是神启基础上信仰自然的宗教。中国还成为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魁奈为首的重农注意者阐发思想的参照来源。魁奈通过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文献了解中国。他在1785年发表的《经济表》中将中国树立为欧洲重农典范和理想社会。在讨论中国君主制时,他说“我从有关中国的报道中得出,中国体制建立在明智和稳固不变的规律基础上,虽然帝王发号施令,但是他行为检点。”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1767)中,魁奈认为中国的专制不是建立在武断的奇思妙想上,而是遵照规律法则,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

——改编自黄丽娟《“中学西渐”——欧洲现代精神的中国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中国人对“西学”态度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学”的态度。分析当时“中国热”现象的背景和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某一中国古代历史教学目录第四讲及第一条子目。

第四讲 清朝前中期的社会变动
君主专制的加强
建立奏折制度/设立军机处/实行文字狱
二三四
根据所学知识,仿照第一条子目,为该讲补充三条子目。(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边疆等角度思考,每条子目下需写3个史实。)
2024-02-0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明末清初思想十分活跃,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称帝王为“天下之大害”,还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些新思想的出现主要源于(       
A.民主思潮兴起B.理学失去活力C.小农经济落后D.商品经济发展
2024-02-0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王阳明认为: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这主要表明他主张(     
A.个性自由B.格物致知C.踏实进取D.学以致用
2024-02-0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明朝思想家李贽认为“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成为英雄的路。与之相似的主张是(     
A.“愚夫愚妇与圣人同”B.“理便是天道也”
C.“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2024-02-0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广东·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6—17世纪,一些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借助传播科学知识进行传教。晚明时局衰颓,部分士人以为“西土之药可治中土之疾”,遂出现向西方传教士“问道者踵接”的盛况,掀起了一股“天学”热潮。据此可推知(     
A.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B.启蒙思想影响开明官员
C.中西国力对比出现逆转D.经世致用渐成主流思潮
10 . 下列有关“良知”内容的阐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来源

内容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王文成公(王阳明)全书》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明儒学案》卷12《郎中王龙溪先生畿》(王阳明的弟子)信得过良知时,独来独往,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也。
李贽《焚书》卷3《童心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A.传统儒家思想一脉相承B.儒家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C.阳明心学衍生出思想解放D.李贽与陆王心学思想一致
2024-01-02更新 | 69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