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8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面对自身的弱小和传统势力的强大,都懂得“借力”。他们都(     )。
A.组织政治团体宣传新思想B.借助君主权威实践新思想
C.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D.借助古代文化宣传新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2016-11-27更新 | 3142次组卷 | 86卷引用: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梁启超全集》

材料二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考证当时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

——摘编自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归纳材料二“上书”(上奏)的特点。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七十年代末起,我多次说,应当对国内国外几次影响很大的革命,包括法国革命、俄国革命、辛亥革命等重新认识、研究、分析和评价,应该理性地分析和了解革命方式的弊病,包括它给社会带来的各种破坏。……革命确实有巨大的破坏力量,它可以改变人们的存在方式,但是,以为革命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确实是一种幼稚病。……没有看到“革命化”与“现代化”之间有非常复杂的关系,特别是其中矛盾和冲突的地方,这一点似否还没有人仔细地谈过,但却是一个非常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改良、改革,就是和平进化。……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是关门主义,而是和世界沟通的调整和完善。它是对各种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逐步进行改良。它需要一个日积月累、较为缓慢和长期的进程

—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

材料二

国内某些新潮作家……这些人鼓吹“告别革命论”,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极力渲染“革命不如改良,改良不如渐进”的观点。在他们眼里,革命等同于破坏,只有改良才能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成果。

—王朝柱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评析材料中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观点展开评论,举例论证不少于2例,,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表达,正确的是(          
①它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②它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③它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④它是一股进步、爱国的思想。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康有为能‘融合各种思想于一炉’……使他能根据中国当时的各种思潮开出立足于孔孟之道而又适应中国当前需要的处方。”这一“处方”的实践对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贡献是
A.首先将“向西方学习”付诸实践
B.使中国正式开始了民主化进程
C.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D.诱导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8 .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了很多相关材料。
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社会思潮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思潮
“中体西用”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维新思潮


新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