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颁布诏令,强调“振兴商务,为目前切要之图。”新政期间清政府意识到:“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时论普遍认为“兴商为强国之本”,“上古之强在牧业,中古之强在农业,至近世强在商业。”这些举措(     
A.具有求富强国与救亡图存双重目的
B.促使实业救国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旨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D.有助于减少变法新政各方面的阻力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1898年之前,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常常纠结于传统的天下主义与排满的种族主义之间此后转向以现代民族国家和反帝国主义为基调的国家民族主义。造成其思想转变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社会主流思想变动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024-01-29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提出了“大民族主义”的主张,认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 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由此可知,其主张意在(     
A.传播西方近代民族思想B.抨击中国传统的民族观
C.唤醒国人爱国主义意识D.增强维新变法的影响力
2024-01-15更新 | 384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与洋务派宗旨并无不同
2024-04-1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的共同主张有(       
A.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B.推翻君主制度
C.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
D.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的说法是,因袁世凯向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顽固派官僚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荣禄为此乘火车连夜赶回北京,把该消息反馈给慈禧太后,促使其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导致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近几十年来,不少历史学家对此提出疑问。其理由如下:

一是,如果是袁世凯告密,当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时,其上谕中必定指名捕拿谭嗣同。因为谭是游说袁世凯围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的人,属于“逆首”,慈禧太后绝不会放过他。何以上谕中只命捉拿康有为、康广仁兄弟,没有谭嗣同?而且上谕中康有为的罪名是“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罪名较轻。如果有围园劫太后之谋,则是大逆不道,罪在不赦,上谕中,何以轻轻放过?

二是,据袁世凯《戊戌日记》记载,其在八月初五日上午觐见光绪帝后,即乘火车回天津。“抵津,日已落”,再赶到荣禄处告密,已在夜间。荣禄得知消息后,万难在当夜赶去北京,把消息反馈给慈禧太后。因为当时北京、天津之间的火车通行不久,只有白天行车,没有夜车,也缺乏夜间行车的设备、经验与技术,即使荣禄以直隶总督之尊也不可能下令加开一次夜车,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却在八月初六日上午。

——摘编自戴逸《戊戌变法中袁世凯告密真相》


提取材料信息,论证“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与袁世凯告密无关”,并说明使用史料应注意的问题。
2024-01-0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部分校联考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898 年,光绪皇帝在 103 天内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这表明(     
A.变法诏令有效实施B.维新人士具有创新意识
C.维新变法急于求成D.变法图存成为社会共识
8 .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李鸿章受命出访欧美。回国后,李鸿章在致旧时幕僚伍廷芳的信中,明确强调:“根本之计,尤在变法自强”。戊戌政变后,李鸿章不认为康有为等人犯了“谋反”等大罪;事实上,李鸿章还暗中相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保护他们逃亡日本。后来,李鸿章勉励康梁“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时境遇,遽灰初心”。面对慈禧的质疑,李鸿章还回答:“臣无可逃,臣实是康(康有为)党”,慈禧听后只能“默然”。

——摘编 自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的洋务主张,为此付诸哪些实践活动?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思想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2023-12-2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安溪蓝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天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实行土地国有,“田里不鬻(买卖)”;贵族世代垄断知识学问,“学在官府”。春秋战国之际,很多地方出现私田开垦,“公田不治”的情况;“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子失官,学在民间”,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摘编自简洪玲《春秋战国之际(前481一前386)的社会变迁》等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1840

鸦片战争爆发

1842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51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

甲午中日战争

1895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898

戊戌变法运动

1900

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1901

《辛丑条约》签订

——摘自李侃《中国近代史(19401919)》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变迁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
2023-12-2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两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召见严复时微叹道:“中国就是守旧人多,怎好?”且因废八股而骤然失业的大批士人对倡议废八股的康有为等人恨之入骨,他们控制的社会舆论成为讨伐维新派的先锋和利刃。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A.缺乏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B.废除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遭到知识分子的全面反对D.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教育体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