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食物的生产、 储备与食品安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历史上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的这一现实局面,使得历代统治者往往将粮食视为天下之大命的重要物资。《礼记•王制》载:“国家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周礼》把农业看作决定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在社会分工上“以九职任万民”,主张通过建立土地管理机构、加强对粮食生产督促、设置救荒机构等措施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战国法家代表人物李悝鼓励人民“尽地力之教”来增加产量,指出“汆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推行“善平汆”政策。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目前可耕种土地资源为13.8亿公顷,人均仅有0.197公顷。由于气候变化、荒漠化、过度开发和不良耕作实践的影响,目前有25%的可耕地资源高度退化。而水资源不足、水资源污染和地下水过度开采已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和非粮食作物生产对自然资源的竞争由来已久,在过去20多年里,其本质和强度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使用谷物,如玉米和油菜籽等油类作物生产生物燃料,也极大地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此外,城市人居开发、休闲场所和道路交通建设、工业发展、矿产开采以及木材和其他衍生产品生产等,都对粮食和农业赖以发展的土地、水和生物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增加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成本,并大大降低了小农抵御自然灾害、维护粮食安全和改善生计的能力。

——摘编自何昌垂主编《粮食安全:世纪挑战与应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的粮食安全思想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粮食安全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2022-02-13更新 | 188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我国
A.致力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B.需要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C.农业生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D.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2022-02-13更新 | 483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据下表可知,现代中国
A.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B.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提高
C.粮食供给渠道更加多元D.粮食生产实现了自给自足
4 . 据统计,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总产量仍高达66949万吨,成功实现“十七年连丰”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超出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这说明我国
A.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自动化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成效显著
C.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D.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6 . 民以食为天,食物物种交流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迎来了高潮;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食物物种日益丰富的同时也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北美洲向世界食品作物库贡献了玉米、马铃薯、木薯、番茄、可可、花生、红薯、南瓜、瓜笋、菠萝和其他一些物种。例如,马铃薯很好地适应了从爱尔兰到俄罗斯的欧洲部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它的引入对18-19世纪这一地区的人口激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增的人口为海外帝国提供了大量人力,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马铃薯营养丰富,容易保存,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尤其如此。在马铃薯的原产地安第斯山区,人们已经开发出了极高的生产及储存马铃薯的技术。15世纪,马铃薯为安第斯印加帝国的扩张提供了能量。马铃薯在欧洲,特别是在爱尔兰的经历也揭示了过于依赖单一主食的危险性。1845-1852年,由于一种马铃薯疾病而导致的歉收使爱尔兰陷入了马铃薯饥荒之中:100万人死亡,另外还有100万人移出国境,爱尔兰因此丧失了1/4的人口。

——摘编自[美]约翰·麦克尼尔(著),夏天(译)《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材料二 疫情背景下国际食物市场失灵问题更加凸显,使得低收入国家、地区和脆弱群体面临更为严峻的食物和营养安全形势,加强食物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同时国际合作也面临着受疫情冲击导致的治理目标和手段变革、预算削减等挑战。

——摘编自陈志钢等《疫情下的全球食物安全及国际合作:中国的角色和应对策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铃薯迅速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思考,我们应当如何应对疫情背景下较为严峻的食物和营养安全形势?
2022-02-01更新 | 202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18世纪末,拿破仑征战四方,为解决因战线太长导致大批食品腐烂问题,他悬赏征集防止食品变质的技术和装备。厨师阿佩尔根据自己经营食品的经验,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术”,同时制出第一批玻璃瓶罐头运往前线,大获成功,罐头食品由此诞生。这表明
A.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确保食品安全B.战争是食品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
C.真空包装技术提升食品保存期限D.社会需要促进食品保藏技术革新
2022-02-01更新 | 487次组卷 | 14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古今中国。

材料一   重农抑商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和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虽然历朝历代采取的具体措施不尽相同,目的指向却是一致的,即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社会稳定。秦统一后,提高农民政治地位,立法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设置农官管理、督促农业生产,切实提高粮食安全治理能力。汉初则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农民徭役赋税负担,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以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唐代刘晏则主张根据粮食丰歉调整税赋,减轻农民赋税负担,保护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及粮食生产能力。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城市人口从1955年的六千万增长到1960年的1.2亿,1960年,全国受灾面积9亿亩,灾情比上年严重,夏粮征购,小麦比上年减少51亿斤。粮食库存比上年同期减少100亿斤。因此,中央决定立即压低城乡口粮标准。9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压低农村和城市的口粮标准的指示》,规定:淮河以南到珠江流域地区,每人全年原粮360斤,灾区应更低一些,丰收地区可高一些,但最高不能超过400斤原粮。淮河以北地区平均每人原粮300斤,东北等部分高寒地区可稍高一点,重灾区要压缩到300斤以下。城市除高温、高空、井下和担负重体力劳动的职工以外,其他全部城市人口,每人每月必须在原标准口粮基础上压低2斤左右(商品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重视粮食安全的做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粮食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以及这项政策在当时发挥的作用。
2022-01-29更新 | 167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黄香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鲟鱼是一种对水质比较敏感的鱼类,对生存环境要求比较严格。19世纪之前,莱茵河下游曾盛产鲟鱼,以鲟鱼卵制造鱼子酱也是当时该地的一大特产。从19世纪末开始,沿线各国政府开始颁布法令限制捕捞鲟鱼,1920年,各国政府完全禁止了捕捞鲟鱼,但这也未能阻止鲟鱼自1942年起绝迹于莱茵河流域。莱茵河鲟鱼捕捞业的衰落
A.是政府生态观念淡漠的结果B.根源于该流域渔民过度捕捞
C.折射出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D.反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失败
10 . 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整理了如表格。据此可知
时间国家法律
1860年《食品与饮料掺假法》
1906年《纯净食品和药品法》
2003年《食品卫生法》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A.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得到提高B.杜绝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C.国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D.世界各国政府重视食品安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