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食物的生产、 储备与食品安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是由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发展的时期。《逸周书·王会解》记载,“山戎”曾向周成王贡献特产“戎菽(大豆)”。“山戎”是与东胡族有密切联系的少数民族,春秋时居燕国之北。《管子·戒》中记载:“(齐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葱与戎菽,布之天下。”西周时期,(耕地)休闲制度逐步向连种制过渡,春秋时期大概尚是休闲制与连种制并存的,到了战国时期,六国“辟田野”“实仓廪”,连种制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荀子·富国》中记载,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摘编自郭文韬《中国古代的农作制和耕作法》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暴露了食品产业链的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的不足……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全产业链安全质量控制模式已被广泛采纳。以下是“生鲜食品全产业链风险指标体系”。

-据房瑞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安全策略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全“生产环节”相关的二级指标。如今,我国生鲜电子商务市场日趋活跃,生鲜电子商务行业井喷,请从技术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2 . 下表所示为20002020年我国玉米生产与贸易发展情况。由此可知,当今我国(     

年份

2000

2010

2020

总产(万吨)

10600

19075

26067

播种面积(亿亩)

3.5

5.2

6.2

进口(万吨)

0

157

1130

出口(万吨)

1047

13

0

A.严重依赖粮食进口B.逐渐扩大贸易市场
C.高度重视粮食安全D.消除饥饿任重道远
3 . 全国化肥用量从2015年的602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5250万吨,降幅达到12.8%;施肥强度从年约55千克/亩下降到约47千克/亩。2021年,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这表明我国(     
A.化肥制造业日益萎缩B.兼顾科技推动与食品安全
C.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D.国内粮食安全成当务之急
4 . 我国年消费的粮食数量2021年达到14000亿斤左右,而世界粮食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6800亿斤。我国每年消费大米2900亿斤,而世界市场大米的可贸易量只有700亿斤。我国每年消费猪肉5400万吨.而世界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900多万吨。这一状况(     
A.源于各国对粮食生产的轻视B.凸显了粮食自给的重要性
C.激化了我国的粮食紧缺问题D.对世界食品卫生形成威胁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2月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提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材料一     中国历朝历代无不认为“国家大本,食足为先”。大部分历史时期供求相对平衡,但是粮食的宏观安全不等于粮食微观安全,即家庭或者个人的粮食满足程度。首先,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互相交织与紧密结合。因此,粮食生产经常会受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季节性和波动性。其次,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各个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生产。再次,在古代阶级社会里,各个社会阶层对生活资料的支配权利有着本质区别,官僚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粮食。而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需要向封建国家和地主缴纳租税钱粮,灾荒年份自己的剩余粮食经常难以满足生活需要,最后往往沦为难民,粮食安全系数低。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历代帝王都硕布相应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法令,对粮食的生产、流通和分配进行全面的控制和干预。面对自然灾害,封建政府和劳动人民采取了积极措施防灾抗灾,取得了显著成效。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16世纪英国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都铎政府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粮食政策:第一,制止圈地运动,保证粮食生产。第二,加强粮食收购,增加粮食供应。第三,严格市场管理,控制粮食流通。第四,鼓励国际贸易,稳定国内粮食市场。这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需求日益增长的压力。1455—1607年间24个郡圈地所占比例仅为2.75%。在16世纪中期以后,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幅度日益增大,在市场力量作用下,粮食生产基本得到了保证。以伦敦为中心的全国性粮食市场开始形成,粮商迅速崛起。在粮食市场管理体系及粮食流通政策上,都铎政府极力贯彻国家干预的重商主义政策,在平衡国内各地粮食供求、稳定粮价、接济穷人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经营新兴农业的乡绅等新兴阶层极力主张利用有利可图的国际市场出口粮食,随着他们经济力量的壮大逐渐左右国家政策。

——摘编自张乃和、王明伟《16世纪英国粮食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粮食微安全的因素,并阐述古代统治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英国粮食政策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几点建议。
6 . 日本等国研制的摘番茄机器人,能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成熟果实。法、美等国研制的机器人,可使肥料分配完全自动化。这说明(  )
A.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得到运用B.农业开始大规模机械化
C.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D.在农业生产中机器完全代替人力
7 . 2022年2月以来,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下列选项中,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②中国发布《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提出“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
③联合国安理会多次牵头组织、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
④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利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A.①②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④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粮食生产关系到国家兴衰,周宣王时,卿士虢文公提出“王事惟农是务”观点。战国时,商鞅把“耕织”视为本业,李悝鼓励人民“尽地力之教”来增加产量,为了保证物价的平稳,推行“善平籴”政策。《唐律疏议》规定:“诸仓库及积聚财物,安置不如法,若暴凉不以时,致有损败者,计所损败坐赃论。”

——摘编自《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首先解决农村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适应发展农村信贷事业的需要,中国农业银行应当积极做好农村的信贷工作”,2017年《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1994年国家颁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6年将“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写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此外,在粮食补贴、粮食购销储运等方面不断出台新举措。

——摘编自《中国粮食安全百年变化历程》

材料三   1972-1974年发生世界性粮食危机。1小麦期货价格创下了125年新高,大豆价格从每蒲式耳3.31美元急升到12.90美元。全球粮食价格在1972-1974年间,上涨了2倍。世界粮食库存锐减,谷物库存降至年消费类的10%

——摘编自中华粮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生产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并简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972-1974粮食危机发生的原因,并简要谈谈启示。
2022-07-06更新 | 17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1731年,纽约市政府颁布的面包法规定,面包师必须将其姓名的缩写印在面包上,市长和市议员每3个月要确定一次面包的质量。这表明(       
A.公共卫生开始走向制度化B.政府重视食品安全
C.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萌发D.民众安全意识增强
2022-07-06更新 | 306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农业发展情况

朝代春秋战国秦汉
公元年代前770—前221前221—220
耕地面积/万hm21533.33813.3
粮食单产(kg/hm2712.5825
粮食总产/亿kg102.7295.7
口粮总量/亿kg111.4208.8
粮食需求/亿kg123.7232.0
人口/万人32006000
人均占粮/kg320.5492.9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改编自李浩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秦汉农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角度,概括现代中国应对粮食安全的举措。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