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进化论是近代中国思想史的主流,经历了完整的发展进程,折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源认为, “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人类社会的历史总是向前发展,不断变化的。 “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严复翻译《天演论》, 对西方进化论加以改造,倡导“天演哲学”,用“生物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变化日新”的道理,鼓吹“变者,天道也”, “变者古今之公理也”。邹容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了“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的革命哲理。陈独秀宣称, “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 “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 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根本与“现代自由平等”的新思潮背道而驰。

——赵璐《论中国近代进化论发展的四个时期》

(1)四位思想家对“进化”观点的阐释,反映了各自怎样的思想诉求?
(2)中国近代进化论发展的历程折射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2024-02-07更新 | 74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启蒙思想家深入社会,细心观察,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独立思考展开无情抨击,为之进行不息的斗争。他们以人民自居,以宣传群众、启迪民智为己任,接受新思想,他们除了出版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外,还运用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让更多的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因此,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多面手,不仅有哲学著作,还发表了大量的史学著作、文艺小说、戏剧和诗歌,常常冒着上断头台、坐牢和流放的危险,为追求正义、向往光明而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者们认为,应该全面地引进西方文化,尤其应该引进西方崇尚个人自由的价值观,最根本的是确立个人独立平等的人格和进取精神,努力用个人主义取代家庭本位,尊重个人自由。个人主义不是利己主义,不是以现实中的个体人为中心。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家庭本位倾向,使个体失去其主体性。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者还号召国人负起民族、社会、历史的责任,用世界眼光观察一切,绝不能以“国情”为借口拒绝学习世界其他文明。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在行动上的特点,并简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新文化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相同之处。
2024-02-0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历史社团在研究“明代山东境内京杭大运河兴衰与文教发展的关系”这一课题时,搜集到如下材料。

材料一   元朝末年,山东境内的会通河段基本废弃不用。明永乐时,该河段得到重修,通航条件大有改善,漕运恢复。明中期以后,政治日益腐败,运河因黄河泛滥时有淤堵或冲溃。嘉靖、万历年间开凿了新的运河河道,疏通了会通河。至此,会通河段基本稳定下来。明清之交,战事频繁,运河失修。

——摘编自邹逸麟《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

材料二   京杭大运河带动沿线城市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人口迁居于此,如临清州“绅士、商民近百万口”,济宁州“其居民之鳞集而托处者不下数万家”。……“水陆交通,泉货聚集,实京师要会之地”,“与京津江浙互通有无,可得风气之先”。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尚文尚礼之风更甚。临清州“文教聿兴,科第接踵,衣冠文物甲于东方”,济宁州“士美秀有文,彬彬儒雅,……往来有亲睦之风,无暴戾恣睢之习”等。

——摘编自王瑞成《运河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材料三   明代山东运河区域书院增建、重建时间分布情况

朝代洪武建文永乐正统成化弘治正德
数量0022021
朝代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不详总计
数量1518001142

注:明代山东新建、修复书院共96所,其中有42所分布在运河流经州县及辐射地区。

——摘编自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

(1)综合上述材料,从“书院”的视角,对于该课题可以得出怎样的研究结论?请你对该结论展开说明。
(2)除“书院”外,请你为该课题再提供一个研究视角。
(3)对于该课题的研究,你还可以补充哪些一手史料?
2024-02-04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歌谣中的历史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歌谣在革命运动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川陕苏区的《工农永远是主人》《加紧春耕》《戒烟歌》等歌谣巧妙地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编入其中。

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积极创作革命歌谣唱述新生活,如《插秧曲》中唱到:一、二、三……绿映映……插得整齐又好看……我们是苏维埃公民,都得参加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歌谣迅速发展。结合当时的实际武装斗争所创作的《抗战动员歌》《杀敌歌》《收回失地保家乡》等抗战主题歌谣,面向群众和士兵四处传唱,一些革命歌谣还记载着日军的罪恶和中国人民的愤怒。此外,反映陕甘宁边区人民参与民主政治高涨热情的《乡选歌》等歌谣,也深受群众喜爱。

解放战争时期,老百姓创作热情高涨,对传统歌谣的改造日趋成熟。歌谣《停止打内战》《开会讨论来分田》《千年奴隶当了家》等在解放区广为传唱,传递出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摘编自邓登瑶《革命歌谣的演进历程、鲜明特征及价值意蕴》

材料二   小邮票大历史邮票不仅是“邮资凭证”,更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见证。邮票作为“国家名片”,承载更多的“方寸纳天地”的价值,是一个民族特定阶段自身历史具体、生动的写照。


——摘自中国邮政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下,革命歌谣体现的时代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上述某一个邮票所述史实为中心,另选至少3个角度的邮票,建构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革命歌谣和纪念邮票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路走来的时代见证,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进一步了解这一历史时期?
2024-02-04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表1为1790-1860年美国人口统计表(单位:人),表2为1790-1860年美国城市人口增长表,下图为1820-1860年移入美国人数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表1

年份白种人有色种人总计
179031720067572083929214
1800430644610020375308483
1810586207313778087239881
1820786679717716569638453
183010537378232864212866020
184014195805287364817069453
185019553068363880823191876
186026922537444183031443321

表2





年份
城市人口数

城市总人口的百分比
8000人以上8000至20000人20000至75000人75000至250000人25000人或以上
17906423.3
18006154.0
1810116324.9
1820137424.9
18302619436.7
1840442811418.5
18508556216212.5
186014196357316.1

--以上材料均据[美]福克讷《美国经济史》

(1)概括指出1790-1860年间美国人口发展呈现的趋势并说明其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2)1843-1853年是美国移民激增的年代。如果你是一位当时欧洲大陆移入美国的移民,请你对移民的原因做出合理的说明。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耕地是私有财产最重要的部分,使用权和所有权是合一的,因此均分可以将财产继承中的家庭冲突降低到最小程度,成为最重要的继承方式。财产继承强调男系血缘关系的延续和伦理秩序的建立,女性基本上被排除在外。父家长可以决定什么时间进行分配,但均分制多是子女的婚姻确立之后进行,家长承担着子女的婚姻责任,同时子女的婚姻又同生育、人口增加乃至劳动人手的增加相联系,子女缺少经济上的压力,无论是父家长还是子女,均容易形成早婚的意识。均分制一方面成为大家庭的瓦解力量,导致小家庭的大量涌现;另一方面,它容易形成某种制衡,并增加父家长的操作能力,因而均分的行为又常常受到抑制,大家庭由此得以维持。

——摘编自王跃生《中世纪中西财产继承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西欧在中世纪,土地的分封制使产权和使用权分离,土地占有者和使用者有权终身乃至世代拥有土地,却不可将其分割继承,因此西欧土地财产继承采用单一继承人制度,即长子继承制,那些没有继承权的子女往往被鼓励出外谋生、创业,以便获得结婚的物质条件。西欧的财产继承过程中虽然也有重男倾向,但对女性不完全排斥,没有男性子嗣的家庭,妇女可以完全继承家产,并且没有其他附加条件予以限制。西欧,财产继承的时间确立比较明确,或在继承人结婚之际,或在父母一方去世之时。有的则以立遗嘱的方式加以解决,父权制大家庭因此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摘编自【苏】谢明诺夫《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财产继承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西财产继承差异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旧中国国民体质羸弱,被讥讽为“东亚病夫”。1952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9年,我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此后全国掀起了群众体育活动的高潮。七十年来,我国运动员在各类国际大赛中,共获得世界冠军3695 个,创超世界纪录1332次。涌现了一大批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英雄事迹。体育健儿们发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上世纪70年代初,著名的“乒乓外交”书写了“小球转动大球”的历史佳话。七十年来,我国与18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体育友好关系,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2万亿元。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材料二   体育是影响和凝聚美国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美国文化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和载体。美国人对许多问题政见不一,难以达成共识。资深媒体人哈里森·瑞里就观察到,“美国人在社会中已经分崩离析,经济上压力重重,道德上无所适从。如果他们之间有共同语言的话,就是体育了。 ”一位文化学者甚至认为美国实际上是一个“体育共和国”。

——摘编自徐国琦《试论体育视角在美国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成就,分析新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体育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作用。
2024-02-02更新 | 36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外销瓷在跨文化中的角色

著作目录
第一部分外销瓷的全球之旅
第一章早期国际贸易史上的中国陶瓷
第二章全球化世界的开端:欧亚贸易关系
第三章40亿英镑的交易:瓷器贸易经济
第四章欧亚文化熔炉——贸易背后的故事
第二部分收藏
第五章中国陶瓷
第六章亚洲其他国家陶瓷
第七章欧洲陶瓷

著作简介:中国瓷器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交流和贸易的历史。自唐朝起,中国瓷便开始风靡亚洲内部贸易市场;而在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之后,瓷器更成为连接亚洲与欧洲,乃至美洲的重要货物。随之而来的是文化、技术上的密切交流、传播与融合,促成了欧亚大家族瓷器制造的繁荣发展。虽然外销瓷往往被中国人认为在品质上不如内销瓷,但实际上,它比内销瓷更深入地渗透到世界上的贸易。

—据〔德〕吉乐《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外销瓷如何塑造全球化的世界》

(1)分析材料,结合古代及近代史知识说明中国瓷器风靡世界的主要原因。
(2)外销瓷是如何塑造全球化的世界的?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主要理由。
9 . 汉代史书刻画了众多孝子形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舜父瞽(gǔ)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舜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恭敬谨慎),匪有解(懈怠)。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子曰: “孝哉闵子骞!人不间(非难、批评)于父母昆(兄长)弟之言。”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闵子骞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孔子与之琴,使之弦,援琴而弦,切切而悲作,而曰: “先生制礼不敢过也。”孔子曰: “君子也。”

——刘向(汉)《说苑·修文》


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对材料中“孝子”的记述作出鉴别。
2024-02-0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格致鼓山中学、教院二附中、铜盘中学、十五中、十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古代中国和现代美国都曾在构建国际秩序方面发挥过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夷观作为中国传统的外交观,主张中国的统治者是“天下共主”,对外采用“怀柔远人”的方式来实现“德被四海”的目的,较少使用或不使用武力手段。天下的本意即指其政治意义,是基于地理空间基础上的延展,即“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历史上,朝鲜、日本和越南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华夷天下观在“朝贡—册封”的互动实践中成为东亚各国的共有国际理念,各国以此为指导思想来参与国际实践。传统东亚世界就是在华夷天下观这一国际理念支配下,出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中华”与周边诸国各自中心的“小中华”并存的格局。文化认同是维系传统东亚国际秩序的命脉所在。

——摘编自谢桂娟《华夷天下观:古代东亚各国共有的国际理念》

材料二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新秩序蓝图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以“十四点”计划为集中代表,以国际联盟为核心。一方面,威尔逊要颠覆以“实力政治”为代表的国际旧秩序,代之以尊重领土主权、大小国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另一方面,美国要成为新秩序的代表,但不是以经济和军事实力,而是依靠道义武器,依靠不徇私利、秉公决断国际争端的正义形象。但是,新秩序原则充满了矛盾:集体安全也从来没有摆脱过惩罚德国的同盟的影子;“没有胜利者之和平”被视德国为战争罪魁祸首的情绪所掩盖;“自决”原则的含糊不清使之迅速转变为“民族自决”,成为违反威尔逊初衷、摧毁现有帝国的工具,并且点燃了二十世纪最严重内战的火苗。

——摘编自俞沂暄《国际秩序转变背景下的威尔逊主义:起源、政策和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夷天下观”的特征与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威尔逊主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华夷天下观和威尔逊主义对构建现代国际新秩序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