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后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王国地位等同于郡。西汉把秦郡划小,譬如把秦内史郡分成三部分。汉文帝又用众建诸侯的手段把齐国一分为七。经西汉一代的变化,郡级政区(郡与国)比秦代大幅度增加。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隋文帝时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唐承隋设两级政区,唐玄宗时分天下为为15道,每道有固定的治所和监察官员。安史之乱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方镇合二为一,州县二级制以上新的行政区划道(方镇)就形成了。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赵宋君臣在摸索中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的路制,不在州上设置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首长,而是把路一级的事权分属于不同部门。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官员“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元代行省的地域十分辽阔,形成了多层次的行政区划体系,但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

       ——摘编自《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郡级政区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概括秦汉至隋唐地方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加强对地方控制采取的新举措。据材料二,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
2 . 清朝,在满洲部族政权的干扰下,地方出现了行政官员无真正事权的情况。一旦遇到突发状况,中央特派大员到地方,又造成了地方官员与中央大员的互相掣肘,地方官员的才干和自主性难以真正发挥。材料旨在说明(     
A.中央高度集权之下弊端明显B.清朝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满族统治下地方毫无积极性D.满族统治者缺乏治国经验
2023-01-26更新 | 127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2023-01-05更新 | 378次组卷 | 102卷引用:2016-2017学年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4 . 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     

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
2022-12-29更新 | 346次组卷 | 64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元代行省实行一署多员制:一署,是指行省督政区的官署只有一个,而不像两宋监司那样设置三四个,造成司分既异,各自为政;多员,是指一个行省官署由丞相、平章等六七位长贰正官组成,避免了唐代节度使一官专擅局面。这一体制(     
A.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B.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C.减少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体现了因俗而治特色
6 . 下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行政区划变动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     

时期


地区
西汉三国西晋唐前期
苏南、浙江会稽郡北部31县会稽等4郡50县5郡57县苏州等13州74县
江西豫章郡18县豫章等4郡54县6郡58县洪州等7州34县
福建会稽郡南部1县建安郡9县2郡14县福州等5州28县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增强B.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C.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D.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7 . 中书决策、门下封驳、尚书执行是理想的三省制运作方式,但只适用于唐前期。唐玄宗以后,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成为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实际上就是宰相府,三省与之分别存在。国家行政大事都由中书门下决策,尚书省各级官员只是具体执行。这表明当时(     
A.权力制衡机制受到挑战B.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异变
C.中央行政效率日趋低下D.相权遭到了严重的削弱
8 . 西汉以尚书掌机要,成为尚书省的开始。东汉尚书台(省)长官品位低微,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曹魏、两晋尚书省转为外朝宰相机构,皇帝身边咨询机构中书省、门下省发展起来。隋朝三省同时运作,但尚书令称政本之地;唐朝尚书省只负责执行。尚书省职能的变化说明(     
①专制政体下君权与相权的矛盾②皇权对职能机构调整的随意性
③专制政体中央机构的不断完善④集权导致地方自主性不断削弱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9 .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多有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和建设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等《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1215年,贵族开始武装叛乱。叛军得到了法国的支持,进入伦敦城,约翰只能退守王宫。6月,战争双方代表在泰晤士河畔展开谈判,签署了一份法律文件。该文件规定:

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41.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材料三   古代希腊、罗马的分权与制衡思想,是整个西方分权学说逻辑进展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近代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论逐步地使西方分权学说臻于完整。美利坚的缔造者们对欧洲的分权学说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提出了“立体分权”(包括横向分权和纵向分权)的理念思想。

——赵海月《论美国立体分权的理念与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汉初制度多有不切实际”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表现,指出汉武帝为“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所进行的政治变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文件的名称及其确立的法律原则。该文件调整了封君与封臣关系,保障了各方利益,分析其表现。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结构的角度说明“分权与制衡思想”。以史实简要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践行“立体分权”理念的。
10 . 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御史大夫的权力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2022-11-12更新 | 140次组卷 | 61卷引用: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