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即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军阀割据在这段时期内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朝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分别用明清两朝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2022-11-0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说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     
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B.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
2022-11-06更新 | 135次组卷 | 34卷引用:吉林省蛟河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  )
A.发展了中央集权模式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C.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2022-10-30更新 | 351次组卷 | 2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县蒙古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唐代的吏部
5 .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2022-10-21更新 | 227次组卷 | 106卷引用:2011-2012学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6 . 据《朱子语类》记录,唐朝中枢机制运行时,三省长官之间要历经反复多次的草拟、封驳、审定,每一个环节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旨意才可继续下一步,最后递交尚书省进行实行。据此推测唐朝三省制度(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B.激化了中枢部门的矛盾
C.有效避免了决策失误D.阻断了宰相擅权的进程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秦、汉、唐、北宋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为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唐朝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怎样的完善?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
2022-10-20更新 | 148次组卷 | 19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网络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元朝则在东北设置辽阳行省,与中原相比并没有特殊政策。这种变化体现了元朝时期(     
A.黑龙江流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B.最高统治者逐渐放弁“四等人制”
C.在全国范围内统--实行行省制度D.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9 . 曹魏政权建立后,延续了东汉尚书台的旧制。魏文帝非常信任尚书台,诸事都依尚书台协助处理。魏明帝时期,原先由三公所掌握的很多权力,如处理文书奏章、选拔官员等职权均被尚书所侵夺。这实质上反映了(     
A.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B.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C.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D.专制主义皇权的加强
2022-10-03更新 | 1053次组卷 | 23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一统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其自身的重要内容。其思想渊源很悠久,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等空间、区划、亲疏等级概念构筑出包容有序的统一理想。以族系认同为标志的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在先秦时期也已形成。到战国晚期,“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学说在社会上已产生。可以说,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到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先秦时期已经奠定。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战国时,大一统开始向政治实践转化。

——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材料二   秦汉以后中国就建立起发达的官僚组织体系,从中央,到郡县,再到乡里有一套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但是受制于农业帝国有限的生产剩余,国家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官僚体系,越往基层社会,官僚越少,县令都是“牧民之官”。除了税赋徭役治安之外,国家主要实行“以民治民”的统治策略,并不主动干预乡村社会。基层社会的众多公共事务由农民通过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来处理。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成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承继下来。

——摘编自任路《“家”与“户”: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社会基础——基于“深度中国调查”材料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有哪些政治实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以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及秦汉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