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2 .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有一部门的职责是“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皆按典故起草进画”。该部门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政事堂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是一个波峰,其时帝国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魏晋南北朝则陷入波谷:帝国面临着动荡、分裂,在体制上也出现了变态、扭曲。秦汉的制度文化展示了巨大的惯性,它使帝国政治在穿越了各种波动变态之后,仍得以“回归”于其历史运动的“轴线”。所谓“两千年一贯制”,并不是一个线性上升的进程,然而在各种事象的沉浮动荡中人们看到了一条“轴线”,它最终呈现为各种上下波动、左右摇摆所围绕和趋向的东西。这个变迁的“中轴”就是我们所说的“常态”,而“常态”其实是“动态”的。“回归”是指“回归”于发展的“轴线”,是包含进化和发展的,并非全盘复旧。

——整理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请以材料中的“常态、变态与回归”为视角,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5 . 明初设置的巡抚,以京官监视巡查地方,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能够更好地统领地方,自设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而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重在体现(     
A.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D.国家监察体系的强化
6 . 汉武帝初置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成帝时刺史不遵循诏条,超越权限的行为时有发生,他们按照自身的意愿参与地方政事;西汉后期,刺史越权行为更加普遍。这种转变反映出(     
A.吏治腐败问题日益严重B.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已经解除
C.地方行政效能得到提高D.刺史由监察官向政务官转化
7 . 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A.适应了古代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C.保障了监察权力机构的高效运作D.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2023-10-06更新 | 749次组卷 | 73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明初,吏部职权仅限于任免中下级官员,洪武十三年,吏部尚书的品秩不仅得到提高,而且权力也大大加强,时称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视五部为特重。”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       
A.内阁权力的不断膨胀B.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D.中枢机构之间的相互牵制
9 . 尚书原为西汉时期掌管图书、秘籍、章奏的宫内小官,隶属于少府。东汉正式设立尚书台,虽然尚书台官员职位不高,但由于皇帝赋予它处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尚书台成为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国家政务中枢机构。尚书地位的调整(     
A.反映了中枢决策机构的优化
B.适应了抑制丞相权威的需求
C.秉持了尊卑有序的治国原则
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逐步确立
10 . 观察下列明代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明太祖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B.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
C.内阁拥有“批红”的特殊权力D.宰相职权分散为行政、军政、刑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