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0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直在发展创新。在察举制下州郡长官获得重大的选官权力,举主与被举者之间往往结成密切的依附关系,后者成了前者的“古吏”,还承担着一些封建义务。但随着考试之法的建立以及这一环节的日益重要,情况就在逐渐变化。地方长官提供给被举者的,已不是举后即可得到的官位,而只是一个考试机会。行官与否,在于应试者的个人才学;而擢第与授官,则是中央的权力。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到了18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1786年,海军部财务处长官和陆军部主计处长官每年分别花费500镑和1 000镑雇人代职,官俸剩余部分留作己用。……最显荒唐的是一批领取干薪者的存在。他们虚领职衔,无所事事,按时支薪,不愁衣食,是典型的寄生者。18世纪30年代,第一任内阁首相沃波尔的儿子尚在幼年,每年即可支取400年金。至1780年,有的审计官已有三十余年没有履行职守。……19世纪中后期,议会对文官体制进行全面整顿和根本性改革,建立了近代文官制度。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与唐选官制度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英国任用官员方式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它在发展进程中颁布了两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在面对中国社会形态的急剧变化、太平天国日趋逆转的形势时制定的:前者是一个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设计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具有一定的空想性;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国近代工业的纲领,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具体实

——摘编自于凤梅《太平天国运动两大纲领的分析与比较》

材料二   189810月在直隶、山东交界的冠县一带,赵三多、闰书琴领导的义和拳最先提出“助清灭洋”的口号起,山东、直隶各支义和团都陆续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如189910月,朱红灯的义和拳队伍在平原杠子李庄战斗中树立了“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的旗帜。直到1900年9月,义和团普遍的旗号是“扶清灭洋””助清灭洋”“保清灭洋”“兴清灭洋”“顺清灭洋”等。

——摘编自陈月清《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剖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颁布的两个纲领性文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态度的不同.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56 年 1 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间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在会上做了《关于知识分子间题的报告》。报告指出,革命需要吸收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吸收知识分子,在中国这样文化、科学落后的国家,更要善于利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知识分子和建国后培养起来的“知识界的新生力量”,使他们为社会主义服务。由于正确执行了党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由于知识分子的努力,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此,要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改善对知识分子的使用和安排,使他们能够发挥专长。周恩来还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处在一日千里的突飞猛进时期,人类面临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他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同年 2 月 2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做出《关于知识分子间题的指示》,同时批准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着手编制 1956—1966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使我国知识分子备受鼓舞,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从 1956 年到 1962 年,全国科研机构(国防系统除外)从 381 个增加到 1296 个,专制科研人员从 6.2 万人增加到 20 万人。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革的作用。
2020-12-2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欧洲列强加紧殖民扩张,许多国家沦为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从而把全世界落后的自然经济地区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摘编自雨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二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严重失衡。1924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短暂的经济繁荣。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市场,奉行经济民族主义,高筑关税堡垒,保护本国市场。

——摘编自谭学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2020-09-1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因此,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但是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材料二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的特点,并简述晚清以来“新的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因及意义。
6 . 社会的变迁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时间1750年1800年1850年
城市人口(%)21.027.552.0
农村人口(%)79.072.548.0

——摘编自高德步《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论近代英国的经济革命》

材料二 工业发展给美国带来了许多变化,最终把这个以乡村为主的国度转变成了大城市云集的地方。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1万人的“大”城市,不到总人口的5%。这一现实在以后的50年里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到1900年,人口超过1万的城市达38个,大约每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美国城市引人注目的发展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移民、欧洲的投资和北美消费基础的全面增长,最重要的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全球城市史》

材料三 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地缘和情感属性。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就曾说过,在所有味觉中,人类对甜味最敏感、喜欢,需求最大,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格外微妙。

“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的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摘编自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王毓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近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
(3)材料三认为英国工人喝加糖红茶的习俗“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试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每郡置一监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但其监察职能并没有固定,监察制度尚不成熟。西汉初年,汉承秦制……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始巡郡国”,发现许多郡守失职现象严重,而监御史竟未举奏,怒而处决了一大批地方官吏,这成为武帝下决心对监郡御史制度进行改革的导火索。

——摘编自《中国古代监察机构行政化的演变及启示》

材料二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封建官僚制度中处于一种异常独特的地位。它通过监察百官和向皇帝谏诤朝政得失来行使职权,因此是封建国家机器上的平衡、调节装置。这样一来,监察功能的发挥除依赖监察系统的自身完善和人尽其用外,还受到皇帝的制约。在封建官僚系统中,皇帝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凡事“一断于上”,具有绝对权威。而封建监察制度在本质上是皇帝的附属物,代表皇帝行使监察权。

——摘编自《中国古代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监察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异常独特”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隋唐、元朝、明清时期的监察机构。
2020-12-24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三种粮食作物

学名别名(部分)原产地传入途径
玉米番麦御麦美洲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
甘薯番薯金薯美洲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

马铃薯
洋番薯、荷兰薯、土豆
美洲
由荷兰殖民者带进台湾,再从中国台湾传入中国大陆

——摘编自《中国文化与外来作物》

材料二   乾隆五十年,清廷在上谕中说:“番薯既可充食,兼能耐旱,必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

——《清高宗实录》

材料三   乾隆年间人口统计(部分)

年度人口数(单位:人)
乾隆十年(1745年)169922127
乾隆二十年(1755年)185612881
乾隆三十年(1765年)206993224
乾隆四十年(1775年)264561355
乾隆五十年(1785年)288863974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7世纪三种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它们传入中国的国际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番薯“广为栽种”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总结影响农作物物种传播的要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形成了独特的粮食安全观念。历代统治者都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在安定人心、抵御灾荒、平抑粮价、调节丰歉和恢复生产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封建社会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国古代粮食流通思想围绕“政府还是市场”这一主题展开,从西周的官定粮价,到春秋战国的“平粜”,再到西汉、北宋政府的全面干预,复到较为平稳的政府市场互补,以至于乾隆时期明确的市场主导,经历了一个在曲折反复中逐渐彰显自由市场意识的过程。粮食安全的最基本含义就是降低农业灾害风险,保障粮食供应,在《周礼·地官·司徒》中的“荒政十二书”一节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荒政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仓储救荒理论和灾荒预防理论。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粮食大量依赖进口,粮食安全无以维系。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组织专家制定《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其要点是:一为改进方针,以科学方法增加麦作产量、控制生产成本;改善交通、降低运费,便利各地小麦自由流通;严禁掺水、掺杂,实施品级鉴定,保证小麦品质;征收保护性关税,填补减免小麦杂捐后形成的税收缺额。二为实施要点,包括麦种改良及推广、施用适量化肥、防范病虫害、提倡水利事业、改良仓储运输及收割方式、实施关税保护等。整个计划限期10年完成。

1935年,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但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任务没能完成。

——摘编自郑宇等《民国粮食安全体系构建机制》

材料三   毛泽东历来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建国以后,毛泽东提出并确立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耐人寻味的是,毛泽东自己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上。

毛泽东提出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储粮备荒”“备战备荒为人民”等重要观点。

——摘编自谢莲碧《简述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米麦自给计划》的积极影响.并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构建粮食安全体系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粮食安全的目标。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在东西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的变化。
2020-03-13更新 | 720次组卷 | 28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