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934 道试题
1 . 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不仅下诏“令民言事者实封直达御前”,还设置通政司“以受内外奏章,于早朝前汇达御前”;次年,又令六部“奏事勿关白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措施(     
A.旨在完善政府下情上达的程序B.利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C.有效地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D.强化了通政司参政议政职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宋代,商人延师课子,令子弟科场得志的实例众多。如潞州商人张仲宾,“尽买国子监书,筑学馆,延四方名士,与子孙讲学,从孙仲容、仲宾同登科,仲安次榜登甲科。”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A.社会成员地位趋于平等B.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社会结构
C.科举制度日趋公平公正D.“抑商政策”出现了一定的松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辽圣宗时期推崇汉文化,不仅要求众将领选派伴读史书之人,还下诏“蕃汉官子孙有秀茂者,必令学中国书篆,习读经史”;此外,他还升科举,选拔、任用大量汉人参与朝政建设,如宰相张俭、杜防等。辽圣宗的这些举措(     
A.旨在消除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B.表明了儒学在契丹处于主导地位
C.导致了少数民族文明的日益衰落D.利于推动辽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4 . 在西周分封制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分别作为三级国家政权的君主,享有直接向下一级贵族授土、授民等决定权,而不必通过“议事会”或“代表大会”的批准。由此推知(     
A.当时中央集权雏形已出现B.分封制为分裂割据埋下隐患
C.分封制有效拱卫了周王室D.西周政权家国同构特点明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设有“谱局”“谱库”,由专门的谱官掌握各类家谱、族谱的编制情况,规定民间编纂的家谱必须到政府备案,与政府谱局存档簿状对照无误后,才能得到认可。这一做法
A.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B.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C.保证血缘正统传承D.有利于维护统治阶层的特权
2022-12-05更新 | 809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考前保温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儒释道思想文化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朱子文集》

材料三:宋明理学建树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张载、文天祥、顾炎武传递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责任感。闪烁着理想人格和灿烂光辉,强调了宋明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核心思想及其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程朱理学的基本主张。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3)阅读材料四和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唐朝主动对外传播佛教的两个事例。我国四大名著中的哪一部取材来源于其中的一个事例?
7 . 盛泽镇(今江苏苏州吴江区),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以盛泽镇为中心形成了徽商和晋商B.明代开始突破坊市制度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8 . 为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清朝设立新机构,派遣官员前往“稽户口,编牛录,漱庶狱,颁法律,禁奸究”。这一机构最有可能是(     
A.宣政院B.理藩院C.枢密院D.鸿胪寺
2022-12-05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昆仑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13-14世纪,依托全线拓通的陆、海丝绸之路,世界各地不同族群、不同信仰的人南来北往、东行西游,最终汇聚在元代城市。马可·波罗曾评价某一城市是“天城”,是“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城中有商贾甚众,颇富足,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这座城市是(     
A.开封B.大都C.杭州D.广州
10 . 中国古代医学成就辉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总结历代医药学成果
B.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C.孙思邈——《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D.唐高宗——《千金方》——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