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0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新疆出土的元代黄色油绢“辫线袄”,在熟练使用宋锦传统技法的同时,又采用了波斯纳失失料,拼接肩、领、袖及襟边的方式;同时,黄道婆在海南将黎族的棉纺技术与内地纺织技艺结合,创制棉籽搅车、三锭脚踏纺车、弹棉椎弓等工具。由此可知,元朝(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B.纺织业出现技术融合与创新
C.南方纺织技术超越北方D.技术进步促进棉的广泛使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汉代,高祖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后抚恤战死士兵成为常制;文帝下旨“赐天下鳏寡孤独、穷困及年八十以上、孤儿九岁以下,布帛米肉各有数”。这些举措(     
A.维护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构建了优抚赈济体系
C.体现了汉初的农本思想D.促进了国家走向强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西周时期,周王以“授民授疆土”的方式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批周人统治,各族混居的新型国家。这表明西周时期(     
A.宗法血缘观念日趋淡化B.贵族统治秩序逐步建立
C.国家组织形态发生改变D.王权逐渐实现高度集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位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公元6世纪,由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修建。1453年奥斯曼帝国皇帝苏丹默罕默德二世下令将其改为清真寺。1934年,土耳其共和国宣布:该教堂不再是清真寺,它将作为拜占庭艺术的遗迹和博物馆而受到保护。这一过程见证了(     
A.罗马帝国的分裂与发展B.巴尔干半岛的长期动荡
C.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交汇D.对文化遗产的持续保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40-604年)努力构建了一个以“教士、主教、圣人”为中心的基督教社会,在这个模式下,“世俗政权这头野牛,曾经用犄角顶向教会,如今正欢欢喜喜地低下它的头颅耕耘着,为布道神圣的信仰服务”。这反映出当时欧洲(       )
A.封建体制趋于解体B.教权逐渐走向强化
C.民族民主意识薄弱D.王在法下原则形成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中期.景德镇制瓷业进入其制瓷历史的最高峰,景德镇瓷器代表了国内乃至世界制瓷的最高水平。清朝废除了官营手工业的匠籍制度,在景德镇建立起以雇役制为主体的御窑制。御窑厂的工人不再是强制征用,而是化钱从民间雇请。雇役制的实行促使御窑厂从脱离市场的生产方式转变为面向市场,并与民窑展开竞毛。另外,景德镇御窑厂还广泛采取“官窑搭烧民窑”,不仅节省了成本,容观上还带动了民窑的技术.提高。由于海外市场扩大和国内需求的增长,景德镇的民窑也兴旺起来。民窑与官窑的、竞争,推动新品种的不断出现。

——摘编自王馨《康雍乾三代—景德镇制瓷业的兴盛期》

材料二   1698年,法国传教士(股弘绪在法国政府的资助下到达中国。殷弘绪在景德镇居住了七年,搜集了大量关于景德镇制瓷技术的信息。1712年,在发往欧洲的名为《中国陶瓷见闻录》(信明,殷弘绪详述了景德镇瓷器的原料和制作过程,为欧洲制瓷研究指明了精确的方向。1721年,殷弘绪受命再次赴景德镇调查,并写成《中国陶瓷见闻录补遗》,对前封信你了补充,几乎涉及全部的制瓷工艺。殷弘绪的两封信在欧洲引起巨大石响推动欧洲掀起了制瓷热潮。到18世纪末,欧洲各国在皇室的支持下相继建立了皇家瓷器厂,并发展制瓷业。殷弘绪的两封信详细描述了康熙时期景德镇瓷器行业现状和陶瓷的生产情况,还包括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代中国有关记述几乎凤毛麟角,因此,这两封信显得十分珍贵。

——摘编自许昆红《通过法国传教士殷弘绪的两封信研究景德镇清早期民窑制瓷工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中期景德镇制瓷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殷弘绪的两封信在欧洲引起巨大反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殷弘绪两封信的历史影响。
7 . 1842年,晚清财政收入中,田赋占比为76%;到了1911年,田赋仅占国家财政收入的27%。这反映了(     
A.国家经济主权不断丧失B.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C.农业经济发展不断萎缩D.政府面临严重财政压力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咖啡通过也门穆哈港口的船只和商队,经红海和陆地到达埃及的地中海口岸,再传播到地中海沿岸和西欧。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大,英国、法国和荷兰的商人开始深入也门去采购,在穆哈设厂并专门派船运往欧洲。英国的咖啡进口量从16851688年的每年21.3万磅,上升到1699170155.2万磅,到了17131715年,又升至135万磅。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咖啡逐渐被引入西半球国家,咖啡产业迅速发展。至1800年,委内瑞拉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咖啡生产区,当时种植园主要生产糖料作物,作为补充的咖啡极大增加了种植园的收益。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

材料二   1718世纪,咖啡成为巴黎乃至欧洲大陆高雅人士的消费品。这时期民众对奢侈品的仿效追逐导致商品需求和市场日益扩大,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催生出新的制度和商业文化。王室、贵族和富裕阶层对咖啡等奢侈品的神秘感吸引着新兴市民阶层,刺激他们更多、更紧张地工作,产生了所谓“勤劳革命”。咖啡、糖、巧克力、烟草、茶这些“成瘾性食品”以及精致家具等耐久高档品共同促进了奢侈消费的增长,奢侈品得以“物化”。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文化与现代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咖啡产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推动咖啡产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咖啡在欧洲传播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着艰难的道路选择,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力求破旧立新,并呼吁青年要实现自我变革的文化运动。这场运动(     
A.促进了思想文化革新B.调和了中西文化冲突
C.推动了新式教育兴起D.表达了工农群众诉求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洪仁玕是太平天国运动中最进步、最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向太平天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主张。洪秀全让他总理朝政,他在《资政新篇》中指出,“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等一切轻污文字,皆不必说也。盖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并非“经纶实际”。他认为,这些傲慢的语言会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无补于事。他提出,一方面要允许外国人以技艺来“教导我民”,另一方面要制订“一定章程,一定礼法”对其加以限制约束。这些外国人在华活动就只能是“为国献策”,而不是“毁谤国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洪仁玕提出新治国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仁玕的思想主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
2024-02-05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