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7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文献记载,夏代之前的“五帝时代”出现了“万邦”并存、战争频仍的政治格局。关于万邦时代的历史真实性问题,有学者做了如下研究。下列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证据结论
《尚书·尧典》记载,帝尧时期“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气候突变导致的人口与资源的失衡,进而触发区域规模性冲突和战争。战争频仍的“五帝时代”相当于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的中晚期
考古证据显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中晚期最突出的特征是设防城址大量出现
湖北神农架山宝洞高分辨率的石笋氧同位素记录显示,距今4000—4100年东亚季风突然减弱,降雨减少,气温下降
A.最接近万邦时代的文献记录真实性最大
B.万邦时代属于神话传说不具有历史价值
C.多重证据的综合提升史学结论的可靠性
D.家国情怀和民族主义影响结论的可靠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亚里士多德指出:“起初,任何人如果发明了一种为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技艺,他将受到尊敬是很自然的,但这决不只是因为他的发明所具有的实用价值,而是因为他被认为比其他的人聪明、优秀。因此,后者比前者更富有智慧,因为科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实用。”这体现了亚里士多德(     
A.否定科技发展的实用性B.主张科学与人文相互分离
C.激励人自身的不断完善D.倡导超越功利的科学精神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异教学校被取缔。基督教教会为培养僧侣及为教会服务的人才,向群众宣传宗教,并设立了一些教育机构。其中水平较高的有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僧院学校附设在僧院内,又分内学和外学。内学培养未来的僧侣,外学则旨在对俗人的子弟进行教民教育。两种学校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教师由僧侣担任,教学建立在盲目服从所谓圣书及其讲解人——教师——的权威的基础上,不许学生有任何探索和创造,强调背诵,也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所有的教会学校都奉行禁欲主义,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残酷的体罚。

——摘编自吴式颖、郭法奇《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中世纪中期时,在阿尔卑斯山北侧,修院学校被城市教堂学校代替,在伦巴底则被半世俗化的市立学校代替。城市教堂学校和市立学校招生人数和教学队伍日渐扩大,其中一部分发展成大学。13世纪时,大学在几个大城市特别繁荣。巴黎、伦敦等北方地区的大学都由讲师团体主持,这和现在的美国大学实行的制度差不多,由院系来设置课程,安排学位和讲师。博洛尼亚的大学则由一群学生来管理,南方的其他大学也都采用类似制度,他们创立了一套严厉的规矩来规范讲师的操行。

——摘编自【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早期西欧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中期欧洲教育发展的表现及意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宋时期,人才辈出,群才璀璨。如谏官方面有唐介、包拯、吕诲云诸人名垂青史;武将方面有狄青、岳飞、韩琦诸人扬名异域;文学方面,有奉旨填词的柳永,有秾丽别致的“闲愁词人”晏殊,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史家方面有刘恕、曾公亮、宋祁、司马光这些大手笔;书法方面有黄庭坚、蔡襄等一班字若珠玑的大家;在哲学上有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重振儒学;在书法艺术方面有黄庭坚、蔡襄,将宋意发挥得淋漓尽致,至今学子犹受其艺术法乳熏陶。科技方面有大发明家毕升……

——摘编自《解码国学》

结合时代背景,围绕两宋时期“人才辈出”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要求:表述成文,解释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昨日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射洪市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模拟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学者指出,古代菲律宾使用过一种名为“巴伊巴音”的文字,和东南亚多种文字一样,是由南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化而来的;越南北部发现了改编后的《罗摩衍那》的口头文本,把安南(今越南)变成了十车王的阿耶陀国(中印度古国)。该学者意在说明(     
A.东南亚难以创造出独特的文明形态B.古印度文明体现出开放包容的特性
C.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具有重要的影响D.古印度文明推动东南亚的人口迁移
昨日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苏联漫画家库克雷尼克塞在1954年的作品《片面的经济》,在我国一度被用来说明苏联模式的弊端,然而经考证人物形象及其身体上的文字,以及1952年联共(布)十九大报告,判断此图意在讽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军事化。对此图认识的变化最能说明(     

A.一手史料的可信度最高B.历史解释应置于当时历史情境中
C.冷战影响艺术家的创作D.对史料的解读应取决于作者身份
7 .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诏:“天下苗一亩税钱十五,以国用急不待秋,方青苗即征之,号青苗钱”,“五年始定法,夏上田亩税六升,下田税四升,秋上田税五升,下田税三升,此夏秋分征也”对上述史料解读合理的是(     
A.制度变革具有渐变特征B.唐代宗已全面实施两税法
C.与王安石青苗法内容一致D.实现减轻民负的根本目的
7日内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射洪市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模拟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8 .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古中国人对儒家经典中所蕴含的智慧与知识的认知,如“春秋决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普遍影响着古人的社会治理及人际关系处理。这表明古人(     
A.遵循论语描述的生活方式B.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心理
C.形成一致的国家治理体制D.认同论语的法律裁决功能
7日内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射洪市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模拟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9 . 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由“战争边缘政策”“大规模报复政策”调整为遏制而不接触政策。这一调整的大背景是基于中国(     
A.冲破“一边倒”政策的束缚B.成为第三世界中坚力量
C.逐渐放弃反美的基本立场D.重新考量国际战略格局
7日内更新 | 248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射洪市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模拟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10 . 《明律集解》载,明代,“州县各里皆设申明亭,里民有不孝、不弟、犯奸、犯盗,一应为恶之人,姓名事迹俱书于版榜以示惩戒,而发其羞恶之心,能改过自新则去之。其户婚、田土等小事,许里老于此劝争解纷”。这反映出明代基层治理注重(     
A.发挥士绅阶层的引导作用B.以致良知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
C.明晰法律的社会教化功能D.行政治理与家族管理密切结合
7日内更新 | 20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射洪市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模拟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