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3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2世纪以后,西欧贸易区域逐步形成,各地经济联系普遍加强,领主们在庄园内部弃农经商,以谋厚利,使庄园自然经济为货币经济所排挤。这一趋势(     
A.导致了商业中心的转移B.推动了世俗王权的强化
C.巩固了天主教会的统治D.阻碍了中世纪城市发展
2024-03-18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口迁移的现象十分常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新中国人口迁移概况统计表

时间概况
19531957东部地区人口向东北、西北边疆地区迁移。从各省人口净迁移来看,19531957年,作为当时全国重要人口迁入地的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净迁入人口规模均超过100万人。其中,黑龙江省仅19541957年就净迁入112.8万人。
19581960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总数几乎每年都在1000万人以上,1958年甚至达到3200万人;人口总迁移率超过9.0%,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强度的最高峰。
196119651961年,国家要求1957年以前来自农村的职工,凡是能够回乡的动员回乡。短短数年,中国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人口迁移就完成了一个由农村迁向城市又转变为由城市返迁农村的“U”形迁移周期。1962年到1966年上半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累计达129万人。
1966198319661978年,受户籍制度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二元社会体制的制约,人口迁移处于低潮期。
19781983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向当地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转移。这一阶段人口迁移仍主要延续改革开放前的趋势,年迁移量大致保持在1400万~2300万人。
1984200019841993年,人口主要向小城镇迁移流动逐步发展到向各级城市甚至东部大城市迁移流动,其迁移流动规模及强度也呈渐趋扩大、增强态势。这一时期,省际自发迁移人数也大致由120万增加到320万,迁移率由1%左右上升到2.5%以上。1995年总迁移人口大致为1300多万人,省际迁移人口为350多万,2000年二者分别增加到3200多万人和1000多万人,分别增长了约1.89倍和2.41倍。

——整理自王桂新《新中国人口迁移70年:机制、过程与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
(2)阅读材料,以“人口与时代”为主题,自拟题目,结合中国现代史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4-04-03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如表所示为部分典籍中有关春秋时期的治国见解。据此可知,当时(     
文献见解
《国语·晋语八》“威与怀各当其所,则国安矣。君治而国安,欲作乱者谁与”
《管子·任法》“故上令而下应,主行而臣从,此治之道也”
A.诸子的政治观趋同B.德治思想深受推崇
C.君权出现强化趋势D.官僚政治发展成熟
2023-11-2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说:“活跃的士阶层无疑构成了春秋战国时代最富有活力的动力因素和政治发展的条件。虽然,‘势位足以屈贤’乃是不争的事实,但毕竟是迫于竞争的政治压力,占有绝对权力地位的统治者却不得不竞相礼贤下士。”这一现象反映出(     
A.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B.社会阶层的流动
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D.君主集权的强化

5 . 材料一:中国先秦至明清选官制度

时期选官制度
先秦世卿世禄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察举制、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材料二:科举选才与此前的察举制等选官制度最大的不同,就是朝廷开科考试、士子自由报考、主要按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特别是其通过日益完备的制度建设及切实执行,淡化了血缘和裤带关系等的影响,保证了选才客观公正的实现。……因这些功名都是通过考试获得的,这就显著提高了其初次选官的公平度,从而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由此提升了政府机构的代表性和公信度。

明宣宗开始实行各直省乡试按定额录取、会试分卷区按比例录取制度;清代又进而实行乡、会试皆按直省定额录取制度。而无论乡试解额,还是会试定额,都体现了对边远落后地区的照顾。清政府在治理边远土司地区的过程中,也推行了科举制。由此保证了对边远落后地区人才的选拔、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而且通过不断将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吸纳进官僚队伍,显著提升和加强边远落后地区对中央的向心力,有利于巩固和促进统一。

为提高考生的儒学素养,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对科举进行改革,变诗赋取士为经义、论、策取士,尽管此后仍有一定反复,但至元代,以经义、论、策取士就完全定型了。这不仅对培养和选拔“经世致用”的综合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促进儒家文化传播与普及具有重要意义。科举制以考试内容为导向,把以儒学为主的主流文化持续不断地输送和普及到全国各地,促进了边疆和僻远地区的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增强了文化认同。

——郭培贵《科举制及古代国家治理之启示》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从选官的标准和方式两个角度概括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2)据材料及所学,试从国家治理角度分析科举制对古代社会的意义。
2023-11-17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三新改革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世界历史,我们看见两条线,一条是横线,一条是纵线。横线是从分散到整体的运动趋势,终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纵线是从低级到高级的社会发展,文明在发展中持续升华。历史运动的真实却是横向和纵向交互发展,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单纯的横向和单纯的纵向都不完整。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参照材料中的观点,结合世界历史的相关内容,阐述历史发展中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要求:围绕具体史实阐述,突出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表述清晰。)
2024-03-15更新 | 334次组卷 | 6卷引用:贵州省三联教育集团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由于当时西藏的政治经济情况与中原大陆格外不同,故元朝统治者设立了专门的土司制度,对西藏地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管理。这主要说明了,元朝时期(     
A.民族交融的趋势不断加强B.民族关系的和谐性
C.边疆治理政策具有灵活性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2024-03-11更新 | 179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据《晋书》记载,前赵(匈奴建立)皇帝刘曜在宫中设太学和小学,教授儒家经典;前秦(氐族建立)“优礼耆老,修尚儒学”。这说明,南北朝时期(     
A.少数民族政权已完成封建化B.三教融合成为社会的主流
C.治国方略顺应民族交融趋势D.思想出现百花齐放的现象
2024-02-0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魏书》记载,幽州中正阳尼出任渔阳太守,还未到任就因为曾经任中正时收受贿赂而被免官;同时期的并州中正房坚举荐自己的儿子为官。类似现象揭示了(       
A.政治资源的垄断性趋势B.政府严守法律公正执法
C.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原因D.政局动荡败坏社会风气
2023-09-29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联考(一)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洋务运动首开学习西方医学教育办学经验的先河,为中国传统中医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打破了中国医学教育单一中医学课程结构的框架。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苏联为师,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迅猛推进,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我国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新的理念,一种新型的复合型课程体系正在形成。

——摘编自黄睿彦《近现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历史变迁与启示》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