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年间,仅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发生决口事件达89次之多,受灾范围涉及今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省。为此,北宋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作,曾屡次号召朝野人士进行讨论研究,群臣和皇帝本人都曾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治理建议和方案并付诸实践,如“诏河北转运司计塞河之备”;就地取材,利用各种薪柴竹石为骨架,然后加上黄土进行填塞混合做成河堤以提高河堤的稳固性;“藉林木固护堤岸,广行种植,以壮地势";使用带有机械力量的地龙爪和浚川杷;利用完备的考课和奖惩机制,迫使官员认真对待治河问题等。

——摘编自戴庞海、陈峰《北宋政府治理黄河的主要措施》

材料二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导致山东、直隶、河南三省相继受灾。堵筑决口所需甚巨,“多者千余万.少亦数百万”,清政府治河经费有限,加之部分官员贪污腐败,故“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督抚饬令地方官更疏浚积潦,凯切晓谕绅民等量力捐贡”。此举拉开了晚清新河道由地方治理之序幕……地方官绅积极治河,自行筹措治水经费等。在基层官绅与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民地可耕,渐能复业”。尽管如此,由于基层官绅囿于局部利益,治水实践无法形成有计划的系统水利工程,导致所筑堤埝多“尺寸较卑,未能连贯”。

——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治理黄河水患的根本目的及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黄河治理的认识。
2023-09-22更新 | 104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的对外援助开始于1949年。1950年到1960年左右,中国向亚洲的越南、朝鲜、非洲的几内亚和拉丁美洲的古巴等十多个国家提供了军事援助。1963年底到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亚非十四国期间,对外宣布了中国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强调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的主权。虽然中国对外经济援助的八项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提供经济援助”,但截至1978年年底,中国的对外援助仍然是以无偿援助为主。1950—1977年,虽然中国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但援外工作始终没有停止。

——摘编自唐丽霞《新中国70年对外援助的实践与经验》等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援助,但1947年开始的马歇尔计划是以重建西欧经济为核心并不涉及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1949年,杜鲁门提出了“第四点计划”,强调使美国“科学进步和工业发展所提供的利益用于不发达地区的进步和成长”。不久后美国在蒙得维的亚召集16个拉美国家举行会议,会上拉美各国一再要求美国帮助发展基础工业,但美国代表强调其在拉美的投资重点是原料开采和粗加工、轻工业、装配业等。1957年美国设立了“发展贷款基金”来对全世界发展中国家贷款,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仅针对可能与苏联发生冲突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援助重点转向了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

——摘编自周琪《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目标和方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对外援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援助发展中国家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期间中、美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的根本区别。
2024-03-15更新 | 8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调研(四)历史试题【康德卷】
3 . 【文明的兴衰】

汤因比系统阐释文明一般均需服从的历史规律,即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的四个阶段,四个阶段衔接的因果关系是“挑战”和“应对”的对立统一关系。每一种文明都不简单,成长本身同样艰难,如果成功应对,文明将继续发展,如果应对失败,文明随时转入衰落或毁灭。

每一个文明的兴衰,都有着广泛的动因。不同动因对不同的局部产生着不同影响,每个局部都会以不同方式对动因所驱使的力量做出不同反应,并起到自己的作用。文明选择正确的时代趋势,会使得文明迅速成长与发展,甚至成为世界优势文明。

——摘编自汤因比《历史研究》

根据以上材料,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3-06更新 | 6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高三下学期明日之星高考精英模拟历史试卷 【重庆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到清代,中国各地都发展出一定规模的票号、钱庄。清代中期后,山西票号几乎开满了国内各省。鸦片战争后,上海为代表的口岸城市,开始兴起钱庄。为了拓展在中国的国际贸易业务,外国商人将现代银行业引入中国,最早的就是一家英资背景的银行丽如银行。之后,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日本的银行纷纷在中国设立分行。经过市场洗牌,到19世纪末,9家外资银行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立了45家分支机构。

——摘编自吴景平《中国近代金融史十讲》

材料二   近代中国银行业在1927-1937年“黄金时代”的发展,带来的成果包括存款业务猛增到了45.5亿元,大大超过了外资银行的该业务量(5.11亿元),占据了总发钞额的87%。近代中国银行业为当时的民族工业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比如,棉纺织业就获得了压倒性优势的贷款支持,面粉业、丝绸业也获益显著。近代中国银行业在那段时期的快速发展,对于当时国家的救亡图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在金融领域的干预更甚,屡屡违反金融市场规律,滥发货币,从根本上葬送了人民对于该政府的信任,最终导致国民政府金融业的崩溃。

——摘编自[美]程麟荪《中国近代的银行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到清代金融业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并概括近代在华外资银行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银行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的主要表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09年,利物浦入港船舶374艘,载重量14574吨,出口船舶344艘,载重量12636吨,船只平均装载量38.3吨。……1730年利物浦的船舶进出口吨位达到37000吨,1750年上升到65000吨,1760年为100000吨,到1770年就突破了140000吨。……1700年利物浦居民为5000人,1720年为10000人,20年中增加一倍。1740年利物浦人口增至15000人,1760年为26000人,1773年进行人口调查所得出的数字是34407人……利物浦成为英国少数几个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在不到一个世纪之内,利物浦人口增加十几倍,显然是移民造成这一情形的出现。

—摘编自张金鹏《大西洋的国际贸易与利物浦的城市近代化》

材料二   明清时期,广州商人已经成为全国乃至海外远程贸易商人集团中最强势的一支,其足迹遍布全国和海外。对海外,广州商人成为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商业的重要力量。对国内,广州商人更是无所不往。明末清初所撰的《广东新语》记载:广州望县,人多务贾与时逐,以香、糖、果箱等,北走豫章、吴、浙,西北走长沙、汉口,其黠者南走澳门。1798年,来华长期留居的瑞典人龙思泰在《早期澳门史》中记载:广州不仅是广东货流中心,而且是全中国货流中心,福建、浙江、山东、直隶等十数省“每年都有大量的产品运到这里,换取西方世界的物产和制品”;同时,“中华帝国与西方各国之间的全部贸易,都以此地为中心”。

—摘编自黄滨《明清珠三角“广州—澳门—佛山”城市集群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利物浦崛起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广州与利物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异同点,并简析广州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
6 . 湾区是世界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策源地,全球化网络的重要枢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旧金山湾区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州北部萨克拉门托河下游出海口的旧金山湾四周,有9个县、101个市镇,互无隶属关系,相互独立。1850年代因加州的淘金热,运输、采金、冶炼、金融开始兴盛,形成了由移民组成的多样化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1930年代经济萧条,奥克兰海湾大桥、金门大桥修建,解决了就业、刺激了经济发展,实现了湾区区域连接,构筑了跨区域快速流动的交通网络。二战,作为重要军事基地,大量的制造、研究需求,联邦政府投入的巨资,激发了湾区造船、军事高科技研发产业的发展。战后斯坦福大学和斯坦福工业园区的产学研结合,吸引更多优秀的研究所、教育机构、人才和风投资金等来到湾区,铸造了硅谷,形成全球跨国公司总部集聚的科技创新湾区。加州政府,重组、改革碎片化的地方政务体系,建立跨区域职能组织、跨界管理体系,解决制约区域跨界整合发展的行政分割问题,实现市镇地方利益和跨区域更广范围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推动湾区发展。

——(陶希东《美国旧金山湾区跨界规划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材料二   2017.10.18.中共十九大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2018.3.5.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规划;2019.2.1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清以来,湾区地域属广州府管辖,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传统岭南文化的本根之地;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多元文化交融;近现代以来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发展,具有复合型的产业机构,产业体系健全,利于金融、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世界湾区经济先天具有创新属性,传统三大湾区都抓住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而崛起,至今仍是最重要的国际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涉及到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这需要国家治理体系的更新。

——(摘编自陶希东《美国旧金山湾区跨界规划治理的经验与启示》、胡润《粤港澳大湾区VS旧金山湾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旧金山大湾区、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兴起的相似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1世纪初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对于20世纪旧金山湾区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拉美一体化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独立战争时期,拉美的“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提出“组成一个联邦”的思想。他主张“把整个新世界组成一个国家,用统一的渠道使各个部分同整体相连”,他认为拉美各国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风俗习惯、共同的宗教信仰以及共同的事业、原则和利益”,这是拉美实行一体化的依据。在其努力下,1826年6月22日至7月25日,美洲联盟第一次大会在巴拿马举行。他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以团结、联合、统一和整体论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思想的伟人,是拉美一体化理论的奠基者和积极推动者。

——摘编自洪国起《玻利瓦尔主义与拉美一体化》

材料二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拉美一体化的发展虽历经波折,但经过40多年的发展,几乎所有拉美次地区都达成了一体化协议,几乎每个国家都以某种形式加入了一个或多个区域性组织。60年代成立的中美洲共同市场、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和安第斯共同体等一体化组织,70年代成立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拉美经济体系,80年代成立了中美洲共同市场和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90年代成立了南方共同市场,而2004年成立的南美国家共同体使拉美一体化进入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张建《地区主义与拉美一体化——以南方共同市场为例》

(1)据材料一,概括“拉美一体化”能够实现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拉美一体化”的具体诉求。
(2)据材料二,分析“拉美一体化”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拉美一体化”未来发展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概况
1834年英国《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1883年德国《疾病保险法》规定:工人,不包括农民,保费由雇主承担三分之一、工人自己承担三分之二,工人生病时的医疗和药品都是免费。
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规定: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
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民覆盖。此后,北欧,西欧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但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危机时,减少福利成为欧美各国“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福利“第三条道路”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协调,以国家、个人和社会共同责任为核心。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社会保障”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第奇家族是13世纪到17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专注于经营银行业、羊毛加工业和贸易业。出于对基督教宣扬的“放贷利润”的罪恶感,美第奇家族的第二代传人科西莫开始通过资助艺术家以实现对心灵的救赎。从艺术作品中,科西莫的灵魂开始得到解脱,于是愈发用最大的财力资助文艺复兴。在美第奇家族资助的名单中有达·芬奇、但丁、拉斐尔、薄伽丘、马基雅维利、伽利略……佛罗伦萨也因文艺复兴的盛况而成为驰名国际的城市。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人们的自主意识逐渐觉醒,赚钱成为正当的、光荣的事情。通过“对人文主义的慷慨赞助”,美第奇家族建立起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使意大利的权力中心不再由宗教和王权垄断,富裕商人(银行家)成为制约权力的重要力量,家族内产生了诸多权贵名流。凭借着资本的力量,以美第奇家族为代表的西欧商人充当了西欧封建庄园体制的挑战者和掘墓人。

——摘编自[]赫伯特《美第奇家族兴亡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美第奇家族的历史作用”这一角度出发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1680年,英国议会中就有人提出反对印度棉织物输入的议案,1700年,英国议会宣布了禁止输入、贩卖和使用印度、波斯和中国染色棉织物的命令。进入19世纪后,英国工业资本提出自由贸易的要求,英国对印度的贸易有所改变,1813年后,英国的棉纱和棉织品充塞了印度市场,1814-1835年,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纺品,从不到10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以上,印度还成为英国工业生产的原料产地。

——摘编自苏黎《印度近代后期对外贸易浅析》

材料二   下图是1800-2000年美国进口产品平均关税和应课税产品平均关税变化。(备注:为保护国内产业,美国对国内不生产的产品免征进口关税,导致了总平均税率和应课税产品平均关税有较大差别)


   

——据余森杰等《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印度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对印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5-1950年美国进口关税税率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023-06-20更新 | 3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高考重庆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