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1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应运而生。新公共管理运动更加关注市场导向、企业化政府、政府绩效、竞争外包等,因此“企业型政府”和“以市场为本的公共行政”成为了未来政府的发展趋势和目标。随着各个国家商品服务和资本流动的愈发频繁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它缩小了各个国家间的距离,信息的更新也越来越快。这些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形势和各个国家的内部结构,西方国家市民社会的培育不断壮大,后现代社会的公平、平等、民主等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城市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美国,民间性的理事会、志愿性社团等组成了十分发达的社会自治组织系统,他们与城市政府一同参与到城市治理的活动中,并以此形成了网络化的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是城市治理的血液,没有这种血液的流动,城市治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城市治理取代之前的城市管理成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个分支,获得了较快较好地发展。

——摘编自史梦宇《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以南京为例》

材料二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了“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的重要论断。全国近700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会整齐划一、先行探索和推动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大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走的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市民参与”的协同治理之路。通过制度机制创新,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不仅做大“蛋糕”,更不断完善公平合理分配“蛋糕”的机制和手段,让所有群体平等共享城市治理和城市发展成果。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每个人的德行、善举、精神和心灵,通过修身修心和自律反省促进人们规范言行、遵纪守法与社会和谐。在此基础上,同步运用法治、自治、共治、智治等治理方式。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城乡融合治理和大都市圈及城市群的跨域协同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

——摘编自陶希东《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内涵、挑战与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现代化城市治理的路径”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酺(?-104),东汉名臣,历官明帝、章帝、和帝三朝,深为朝廷倚重。少时从祖父张充学《尚书》,能继承其学业。又师事太常桓荣,学习勤奋,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渐负盛名。公元66年成为南宫《五经》师之一、为宗室四姓小侯讲授经学,深受称赏。汉明帝召其为郎,赐车马衣服,令入宫教授太子刘炟。他为人耿直,常匡正太子的言行,深得太子敬重。汉章帝即位后,曾多次赞扬他“屡有谏正,阎阁恻恻,出于诚心,可谓有史鱼之风矣”,并要其他为诸王讲学的经师向他学习。后来,他以侍中、虎贲中郎将出任东郡太守。他到任后便提拔义勇,搏击豪强,查处滥杀长吏,提拔重用忠义之人。汉和帝时,历任魏郡太守、河南尹、太仆、太尉、宰相等职,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政绩卓著。临终前嘱咐儿子:“我位居三公,且不能宣扬德化,使臣民遵循制度,葬我时当务节俭!”卒时,皇帝亲临丧礼,赐以墓地。

——据太和人物《张酺》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酺所处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酺的活动所体现的优秀品质。
2024-04-2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高新中学,安中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马恩河战役后,协约国与同盟国在西线的战事陷入僵局。为了打破这种局面,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战略设想:进攻土耳其欧洲部分的加里波利半岛,打通连接地中海与黑海的达达尼尔海峡,进占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切断土耳其亚欧两部分的联系,支援俄国对德作战。19152月,英法联合舰队强行突入达达尼尔海峡,加里波利战役开始。但海战遭到土耳其军队的顽强阻击,英法海军被迫撤退。随后,协约国在埃及和希腊群岛组织了一支由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和法国士兵组成的、大约7.9万人的“澳新军团”,于19154月发动地面登陆战。双方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较量,协约国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协约国在付出13.1万人死亡、26.2万人受伤的代价后,于19161月秘密撤退,奥斯曼土耳其大获全胜。

——据曾宇《加里波利战役的百年唏嘘》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发动加里波利战役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加里波利战役英法失利的影响。
2024-04-2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高新中学,安中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戊戌变法期间,两江总督刘坤一认为,“学堂之设,为自强根本要图”,默认维新变法中兴学育才的措施,并制定了江南“设省府县各学堂以植其本,另设农工商等学堂以造其精”的办学目标。在江宁,将文正书院改设小学堂,招上元、江宁两县人士,“习初级浅近之学”;将钟山书院改为中学堂,招收江宁府学生,“习普通之学”;将尊经书院、凤池书院改为校士馆,接纳已超过规定年龄不能入学的举人、贡生、生员、童生等学习。百日维新期间,还计划设立铁路、农务、茶务、蚕桑等实业学堂,广派人员出国游学游历,设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等。鉴于筹设高等学堂经费不足,刘坤一将“专习洋文”的江南储才学堂改为“培养鉴通之士”的江南高等学堂,并扩大学生招收名额,多聘教习,对旧有学生严加考核,分别去留。同时下令各级官员自筹经费,按照京师大学堂章程将各书院一律改为学堂。

——据石月《晚清江苏书院向学堂的转变》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期间刘坤一进行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戌变法期间刘坤一进行教育改革的意义。
2024-04-2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高新中学,安中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整个18世纪,欧洲社会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科学方面,人类理论知识实现巨大飞跃,“知识就是力量”渐成世人的普遍心态;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使各个阶层都以物质利益为对象而进行生活和生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卢梭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在卢梭看来,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本身,要培养人本身而不是一个社会角色,就必须根据儿童各自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儿童进行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自然教育,决不能不顾个性,只求共性。此外,他还认为人拥有一个先天的善良本性,但因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善良本性逐渐被“污染”,因此要尽可能杜绝外力对儿童的影响,不让任何外在的情感和观念得以传播,以影响儿童的自然成长。

材料二   马克思认为教育应当首先是人的教育,而非“角色”教育;需要培养的不是“自然人”,而是“社会人”。他还指出人不拥有任何超越历史和时代的先验本性,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理想教育场所的选择应自觉地融入现实社会,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此外,他还强调合乎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仅仅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一个前提,而不是根本,更不是全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义良《论马克思对卢梭教育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卢梭教育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对卢梭教育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26月的中途岛海战中,情报因素贯穿着战局的始终。早在1924年,美国海军所建立的无线电侦察机构就将日本海军作为主要侦察对象。1937年,美国海军首先在太平洋海域建立了无线电测向站,美国海军在战前对日军M25B密码的破译也对其后来顺利夺取海战的主动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42年,美国在确定日军进攻中途岛的情报后,就巧妙地给日军造成一种其仍在西南太平洋海域保持军事存在的假象,中途岛海战爆发后,美军情报机构还不间断地将准确的情报传递给各舰指挥员。当美国“海军事先知道日本将要发动进攻的计划”这一消息被公开后,罗斯福总统和幕僚们所采取的装糊涂的态度,却极大地淡化了日军对此事的重视。

——摘编自刘丽《浅析中途岛海战中的美日情报战》

(1)根据材料,从情报战的角度简析美国取得中途岛海战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取得中途岛海战胜利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几乎是持续不断地进行的。迁徙的过程中,既有江北人士持续移居江南,也有统治阶级为了调整边疆人口分布,免遭敌对政权掳掠,将人口往内地或军事重镇的迁移,还有将南方少数民族粗暴地驱赶下山以补充兵员、营户和奴婢的行为。此外,一些民众根据自身需要而非受强制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自行流动也已经出现。

——摘编自郭林生《南北朝和隋朝人口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湖北的荆襄、郧阳地区,陕西的巴山老林地区都聚集着许多开发性的经济移民,他们从事开矿、种靛等生产活动,都把对财富的追求放在首位。当时,有的商人甚至走出境外,以至于缅甸江头城出现“闽、广、江、蜀居货游艺者数万”的现象。清代前期,广东人口则以潮、惠、嘉为中心,向东流向台湾,向南流向高、雷、廉、海南及东南亚等地,向西流向广西、四川、云南,向北流向江西、湖南、湖北及陕西等地。

——摘编自季松《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时代特征》

材料三   晚清时期,出洋华工群体以福建、广东地区的为多,流入地区遍布世界各地,尤以东南亚、南美地区为大宗。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旧金山一带发现金矿,加之受已在海外发财致富的华人影响,急需大量劳动力的美国也被华人认为是淘金之所。在贩卖华工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刺激下,英国等殖民主义者纷纷进行惨无人道的苦力贸易,以至于在华工出洋合法化前,已有大量华人被西方人口贩子拐卖出洋。

——摘编自赵薇《晚清华工出洋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南朝与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华工群体出现的原因及其贡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南朝、明清、晚清等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进行评价。
8 . 如表所示是不同学者关于东晋与南朝政权的历史分析。据如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论述出处
东晋、南朝虽立国江左,然其庙堂卿相,要皆以过江中州人士及其后裔任之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
“晋之皇室及中州避乱南来之士大夫”与顾荣等江南名宗“戮力同心……赤县神州免于全部陆沉,东晋南朝三百年的世局因此决定”陈寅恪《论东晋王导之功业》
南渡将近百年,侨人势力渐巩固,桓温、刘裕又相继立功,威声大振,于是侨人乃不复以南人为意,宋齐梁三朝皇室俱侨人,宋齐有一贯之政策,侨人握政权,摒南人于政治势力之外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
A.北人南迁促进南方初步开发B.江南士族有意调和南北分歧
C.人口迁徙影响南方政权建设D.农牧文明交汇提升南方地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数千年的漫长历史,负陆面海的地理环境,既塑造出中华民族辉煌的陆地文明,也孕育了悠久的海洋文明。尽管在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内陆理念逐渐确立了在国家战略中的主流位置,但是不能以此判断中国对海洋无欲无求,也不能因而忽略昔日尤其是汉唐宋明的“海洋强国”地位。古代中国的海洋经略同世界上其他涉海大国一样,都遵循着普遍性的历史逻辑,直至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从而发生了海洋经略的历史“断档”,这在经济基础、政治安全与文化传统等层面都存在着特殊性逻辑。

——摘编自刘笑阳《古代中国海洋经略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   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一个国家,它若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公海,其地理位置的战略价值就十分之高。建立起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海上军事力量,拥有适当位置的殖民地是在海外支撑这个国家海上权力的最可靠手段。成功的殖民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于商贸与海上霸权的影响,在本质上依赖于国民性格,因为当它们自然地起源于自身时,这些殖民地才能最好地成长。一个完全与其民众的自然根基相协调的政府政策将会在各个方面最为成功地促进其成长。英国较少在陆上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是努力成为海上霸主,凭控制海洋和欧洲以外的世界确保国家的胜利。

——摘编自马汉《海上权力要素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是“海洋强国”的表现,并分析明清海洋经略“断档”的特殊性逻辑。
(2)根据材料二马汉所述影响海权的要素,分析英国长期掌控世界海上霸权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出建议。
2024-04-28更新 | 112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后,将战国时期各国道路整合成全国规模的交通系统,开辟出通往岭南地区的水陆交通线。汉唐时期,南北道路交通空前加强,西北、东北、西南陆路交通进一步向外拓展。宋代,民间开辟且免征商税的私路出现,官路体系下驿路与县路之别正式制度化。元朝陆路交通以大都为中心向各个行省和统治区延伸,尤其是向东北、西北、西南方向延伸更广。明代基本承袭了元代的陆路交通格局。清代根据驿站设置状况,将驿路分为三等:主要由北京通往各省城的官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的大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小路,官路和大路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需要。

——摘编自曹家齐《万里通途:中国历史上的陆路交通》

材料二   2008年底,公路总里程已达373万公里,是建国初期的46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0302公里,一级公路54216公里,二级公路285226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总里程的比例为10.72%。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达199.56万公里,路面铺装率达到53.5%。公路密度由1949年的0.84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38.86公里/百平方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312.5万公里,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比例增加到98.54%和88.15%,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88.6%,农村公路路网已经延伸到从高原到山区,从少数民族地区到贫困老区的各个角落。公路养护里程475.78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8.2%。

——据李晶《中国公路建设60年:从8.07万公里到373万公里》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道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公路建设的新发展,并对其成就进行简要评价。
2024-04-28更新 | 11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高新中学,安中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