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在国际交往与交流中,中国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

材料一: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是以商业活动和传教为滥觞的。丝绸既作为商品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信息,引起西方人对东方文化古国的向往。之后的天主教传教士们对于这么庞大的帝国能维持政治上的大统一,儒家及儒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能被普遍接受,以及中国极少宗教战争等印象深刻且佩服。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外交官等写了大批报道和书籍,我国国际形象骤然失色。美国传教士描述“中国社会如同中国的景致一样,远看好看,近则臭气难闻。”在美国1870年间爆发了排华浪潮,中国人到处受歧视被排斥。“中国佬”、“中国蛮子”,“黄货”等贬词也由此产生。

材料二:1984﹣1985年,由于我国国内形势越来越好,改革成果显著,国外舆论纷纷变调。美国《时代》周刊评选邓小平同志为“1985年风云人物”,特辑则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多方面的深刻变化,该刊虽提到我改革中的一些困难,表示了某些疑虑,但总的调子是称赞改革,而且提到世界历史的高度,称我国改革是一项伟大试验,并大加肯定和赞扬。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的中国典论形象中,中国似乎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改变的东方专制社会。那里践踏人权政治腐败道德堕落;它的经济的确在发展,但这种发展不再是可喜的,而是可怕的,因为它将“助长邪恶的力”。20世纪中国的国际舆论形象,在“中国威胁论”的背景下结束。


(1)阅读材料一,解读西方人对中国看法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材料二中,国外舆论是如何评价中国的?简述这一变化的国际背景。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所处的国际舆论是怎样的?这一时期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哪些转变?
2023-05-2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中国上古兵刑不分,无明确固定的法律条文,遇有重大争讼,则由君主、贵族议事会、“国人”大会共同处理。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开创了中国古代官方公布法律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这种变化(     
①促使贵族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
③剥夺了贵族的一些政治特权
②使社会等级秩序遭到颠覆
④引发了治国思想的大辩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23-05-21更新 | 321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东交民巷
时期内容
1842年在东江米巷居留的外国人擅自改巷名为“侨民巷”;国人则将“侨”“交”音转,称“东交民巷”
1860-1886年英、法、德、美、意、奥、比、荷、日等列强相继在街区内建使馆。1863年,总税务司署迁至北京东交民巷附近,英国人赫德任总税务司


1901年
各国纷纷扩展使馆,并均附带建有兵营,设有守卫队和巡捕局, 宣称“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此后,英、美等11国在巷 内成立联合行政机构,开设银行、邮局、教堂、医院等场所
1919年青年学生队伍到东交民巷游行,抗议受阻,学生群情激愤,沿长安街高呼口号直奔曹汝霖住宅
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北京学生游行队伍进入使馆界,高呼 “收回租界”等口号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北平入城式,入城部队途经东交民巷,北平人民庆祝耻辱得雪


1950-1959年
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收回外国兵营及征用其地上建筑物。之后,各国使馆先后迁往建国门外,东交民巷不再是“国中之国”, 作为使馆区的历史宣告结束
O20世纪80年代适应城建需要,巷内修整改建,整条街的风貌发生极大变化
2001年国务院公布“东交民巷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提炼展览主题。
(2)如果将展览设计为三个展块,写出每个展块的分主题并列出选用史实的序号。任选一个展块,为其撰写解说词。
(3)为橱窗展览撰写结语。
2024-05-14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4年,孙中山在为刘成禺所著《(太平天国战史)序》中指出:“虽以曾(国藩)号称学者,终不明春秋大义,日陷于以汉攻汉之策。”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钱穆对曾国藩也有一系列的论述,主要见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论著。钱穆对曾国藩虽有赞赏之词,如“曾国藩虽在军中,隐然以一身任天下之重”,为学“以转移风俗、陶铸人才为主”,而持论则“平正通达,宽宏博实”,“诚近世间出一伟儒也”。但也有责备之意,如“湘军诸帅虽自谓受传统文化之浇培、以保护民族文化自任,而他们对于民族大义,亦早已丧失”,“寄托在异族政权的卵翼下来谈民族文化之保存与发皇,岂异梦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伟儒”形象产生的史实依据。
(2)依据材料,指出与孙中山对曾国藩的评价相比,钱穆的评价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3-05-06更新 | 154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北京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48年8月,由晋冀鲁豫和晋察冀边区组成华北行政区,9月正式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代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各地方政府的工作。同年12月1日发布公告,解放区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人民币为本位货币。至1949年10月30日华北人民政府将权力移交中央人民政府。1954年6月撤销了华北行政区的建制。由此可知华北行政区(     
①在战局变化和解放区扩大的背景下设立
②在贯彻中央政策巩固政权方面发挥作用
③对新中国的政权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④于第一届全国人大会上依提案正式撤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4-01更新 | 321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19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中国遭遇特大旱灾,赈粮“费用所需甚巨”,使本就“国用不足”的清廷雪上加 霜。为保证西征(新疆)军饷,清廷暂缓购置军舰,大幅减少天津机器局的经费。赈灾时轮船招商局还垫 付采买了大量赈粮,亏本承运,经营困难。这表明(     
①晚清政府救灾核心与古代有明显差异
②维护统一和安定是清政府的重要事务
③近代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尝试步履艰难
④清王朝的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023-04-01更新 | 29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先秦时期,家国同构。自秦汉而下,宗法活动以社会上层贵族为中心展开,魏晋门阀士族是其代表。至隋唐,贵族型家庭制度逐渐瓦解。北宋时,“近世名门鲜克永世”“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一些士大夫成为新宗族组织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带头呼吁,以尊祖睦宗为要旨,团结宗亲。其他社会阶层后来也开始效仿,慢慢地发展起了一种新的宗族形态——“平民型宗族”。

——摘编自包伟民《陆游的乡村世界》

材料二   10~16世纪间,中世纪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对地位和血统的执着是当时的标志之一,法定地位是中世纪欧洲人的身份标志,贵族观念是这一状况最明显的表现。但是,欧洲社会不断涌现出掌握新财富乃至实力的新贵,他们无法在既有的等级体制中找到容身之处,便向传统发起挑战。他们很快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社会形态、行会、传说和团体,使商人的社会身份拥有了新的定义。商人阶级的兴起几乎完全是城镇发展的结果,商人的出现与这一中世纪欧洲文明中最具活力的元素密不可分。任何地区的领主都寻求城市的支持,以便对抗国王;而国王则争取市民的支持,借助他们的财力以打压势力过大的属臣,并因此向城镇授予特许状和特权。

——摘编自[英]J.M.罗伯茨《企鹅全球史·文明的分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简析宋代出现“平民型宗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社会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这些变化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分别指出宋代“平民型宗族”和西欧中世纪后期新贵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特征。
2024-03-15更新 | 375次组卷 | 9卷引用:历史(北京卷03)(15+5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8 .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1—2015年中国三大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如图所示,对图示解释合理的是(     

注:一般意义上,第一产业指农业,第二产业指工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行业。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速了农业发展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工业发展
C.国家电子商务立法保障第三产业发展D.亚投行的成立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2023-12-20更新 | 1937次组卷 | 13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3(北京专用)
9 . 人口与历史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

时期年份口数出处
东汉157年(桓帝永寿三年)5600《晋书·地理志》
西晋280年(武帝太康元年)1600《晋书·地理志》
581年(文帝开皇元年)2900《隋书·李德林传》等
609年(炀帝大业五年)4600《隋书·地理志》
705年(中宗神龙元年)3700《通典·食货》
755年(玄宗天宝十四年)5300《通典·食货》
760年(肃宗乾元三年)1700《通典·食货》
820年(宪宗元和十五年)1600《旧唐书·穆宗纪》

材料二   (东汉末年)“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注:奴婢、徒附为依附人口,不为国家所掌握)。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指出东汉末至西晋初人口变化的原因;并据此辨析表格中的人口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2)运用表格数据,绘制隋唐时期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要求:完整利用表格中数据;在已有网格线上制图;完善坐标信息,选择恰当的时间和数据刻度以清晰绘制线条。

隋唐时期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


(3)结合折线图和所学知识,阐释8世纪中央政权直接控制人口数量的变化。
2024-01-20更新 | 97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北京专用)
10 . 观察“英美日三国占列强对华贸易输入总额的百分比”柱状图,对图中数据变化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①英国忙于欧洲战争   ②美国推行大棒政策
③日本扩大侵华特权   ④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5-11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