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与山争地”及“与水争田”的趋势日益突出,土地资源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玉米、红薯、洋芋的引种,人口持续的大规模向山区流动,带来持续的山地垦殖扩张。广东惠州、潮州山区民营冶铁场达44处,“山脚起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在山掘矿,煽铁获利”。明清时期,各地还通过围垦河滩、沼泽、海涂等方式“与水争田”,实现耕地增长。地势低洼的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则形成桑基鱼塘的农业模式,“两利俱全,十倍禾稼”。与土地开发兴盛相应,清代关于土地开发利用的讨论增多,不少官员、学者呼吁保护林木和植树造林,然而“山林既尽,无以宿水,溪流渐涸,田里多荒”的现象愈演愈烈。

——摘编自张建民《明清时期的山地资源开发及山区发展思想》等

材料二   抗战时期,华北各根据地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政策,禁止任意砍伐,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运动,明确林地产权,调动农民造林积极性,采取“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把造林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垦荒与造林同步。根据地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农田水利建设条例,“整理旧渠、开凿新渠”“变旱田为水田”,因地制宜,大小结合,提倡兴修小型水利工程,大小河流和官堤民埝必须全面掌握和统一治理。调动群众参与水利建设,开渠用合作社的办法,地、工具、资金、劳动力均可入股,修成后按股份利。部分工程当地群众以边区领导人的名字命名,如荣臻渠、伯承桥、小平桥等等,增进了政民的团结。

——摘编自吴云峰《华北抗日根据地林业工作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与山争地”“与水争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北抗日根据地环境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2 . 不结盟运动高度重视对世界经济形势的评估工作,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们一再表达自己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方案。这主要是由于(     
A.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B.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C.经济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D.冷战政策制约了其发展
2023-04-11更新 | 26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中学开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研究性学习,下表是三个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汉代组

汉代赋税主要包括:按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田租方面,汉文帝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实行三十税一的税率,并成为西汉定制。口赋、算赋是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更赋是徭役的代替税。即代役钱。

——据漆侠《中国改革史》

汉代赋税征税标准以土地为主。

唐代组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据《资治通鉴》

两税法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明代组

嘉靖末行一条鞭法……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

——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中国古代的赋役改革每进行一次,百姓负担就加重一次。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每个小组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清代史实加以说明。
2023-04-20更新 | 695次组卷 | 1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河北衡水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综合素养测评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2003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报道说,人口生态学家威廉·萨瑟兰对6809种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进行统计后发现:“根据人口规模和下降趋势来看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比鸟或哺乳动物要大得多。”下列选项中,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A.《濒危世界遗产名录》B.《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C.《世界遗产公约》D.《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23-05-21更新 | 630次组卷 | 10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届高三三模(保温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如图内容选自《汉书》卷三十《艺文志》。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以书颇散亡,(汉成帝) 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成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A.汉成帝喜好整理文化典籍B.《汉书》开创了新的史学体例
C.汉成帝破坏了学术完整性D.汉代出现了“三教合一”趋势
2023-05-10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2023届高三4月适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王夫之认为人的物质欲望与道德准则都是人性的当然内涵;顾炎武认为“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追求私利的人欲是客观存在的;黄宗羲认为利己乃人之本性,“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上述认识从本质上反映了(     
A.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动摇B.明清易代对社会思想的影响
C.阳明心学的社会影响扩大D.明清社会经济的近代化趋势
2023-05-10更新 | 335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河北专用)
7 .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强调自己的文化独特性,提升本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有学者认为,世界正进入一个多文明竞争的时代。“多文明竞争”实际反映了(     
A.美国文化霸权地位丧失B.各国间的利益冲突加剧
C.国际秩序走向混乱状态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十九世纪末《清议报》上的《极东之新木爱罗主义》一文中首次出现了“帝国主义”一词,此文由日文翻译而来,是日本人片冈鹤雄译自美国报刊上的一篇文章
一战结束之初中国思想界批评帝国主义强权逻辑成为趋势,不少人认为帝国主义的强权是世界大战的根源。人类社会的前途不是帝国主义扩张下对弱小民族的殖民,而应是在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原则下促进各民族和平相处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之初就接受了列宁的帝国主义概念,同时形成认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新形态,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帝国主义之间矛盾重重,为争夺殖民地而互相冲突,最终走向世界大战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的工具,消灭封建势力的土地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必经之路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指出,无论是否帝国主义国家,是否资产阶级,凡是反对法西斯、援助苏联和中国的行为都不是帝国主义性质的
“二战”结束初期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帝国主义是反民主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帝国主义者、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作了区分,认为只有帝国主义者才是斗争的对象
“冷战”格局形成后毛泽东认为世界上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反帝阵营,帝国主义正组成反动联盟反对社会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但“反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超过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帝国主义终将走向灭亡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参考表中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以“建构与调适”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9 . 下表为五四运动后创办的具有代表性的进步刊物。据此可知,五四运动后(     
刊名主持刊行年月出版地点宗旨(倾向)
《星期评论》戴季陶等1919.6.8上海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
《少年中国》王光祈1919.7.1北京社会主义
《湘江评论》毛泽东1919.7.14长沙宣传新思想
《建设》孙中山1919.8上海研究革命理论和建设新中国方案
A.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共识B.革命刊物成为报刊业的主流
C.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D.出现探寻救国新道路的趋势
2023-02-26更新 | 515次组卷 | 12卷引用:历史(河北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是5000亿美元,到20世纪90年代初达到13000亿美元,其中多数是来自国际私人银行的利息较高的短期贷款。与此同时,世界工业品的价格上涨了95%,而初级产品价格仅上涨了5%。这说明(     
A.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逆转B.国际政治秩序仍由西方国家主导
C.南北差距问题仍困扰世界D.发展中国家未能从全球化中受益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