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其中大量的香草美人、神话人物、虬龙鸾凤,绝不是以意象本身的意义存在的,而是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思想和精神。这些在后世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中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这表明《楚辞》
A.呈现平民化和世俗化的趋势B.可用于证实周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内容虚构对历史研究无价值D.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原始时代,我国先民在采食植物和狩猎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起一些运用中草药的知识。《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神农本草经》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属阳,五味属阴,“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唐初医学家孙思邈著成临床医药学巨著《千金方》,取“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之意。时至宋代,制定了制剂规范,在用药上已将重要的配伍禁忌药物具体地加以总结。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综述了16世纪以前药物学成就,收载药物已达1892种。为明确药物产地、形态等,他不畏艰苦亲自到各地采访,搜集各种药物标本。《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先无机物而后有机物,先植物而后动物,“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随着西学东渐的加快,西方医药输入日益增多。近代名医张锡纯明确提出了“中药”与“西药”的概念及其二者差异。云:“盖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兼顾,若遇难治之证,以西药治其标,以中药治其本,则奏效必捷,而临证亦确有把握矣”。

——摘编自张效霞《辨证论治的由来》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各类中医药院校陆续建立,其中以本科院校为主,兼有专科教育为补充。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药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我国基本建立了以药材生产为基础、工业为主体、商业为纽带的现代中药产业体系。中药在治愈甲型H1N1流感,防治乙脑、流脑、手足口病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方面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中药类商品出口总额达40.19亿美元,新兴市场出口增速强劲。

——艾嘉仁《中医史:细说现代中医的创新成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前中药学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并分析其意义。
2022-04-03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九中学校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期工业化”是指工业革命之前的工业化,也就是乡村的工业化,是为市场而不是为家庭的手工制造业。江南地区的盛泽镇的丝绸业兴盛于明末清初,“盛泽纺绸,乃是农家副业,为该地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盛泽所有丝绸产品全为农村工业盛泽四乡农民,重织轻耕”。盛泽镇鼎盛时期拥有人家万户,其中机工、曳花有数千人,炼坊、染坊、踹坊等雇佣工人又有近千人,有一半人家以此为生。在盛泽镇附近的黄溪市,丝织机坊“雇人织挽”,等待雇佣的工人,每天清晨聚集于长春桥、泰安桥的桥堍等待雇主召唤。全镇商店五六百家,工商业人口在全镇总人口中占据大多数,工商业人口大大超过农业人口。形成介于县城与乡村之间的小城市,这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模式。在1679~1833年的155年中,中国生丝的出口量从微不足道的8担上升到9920担,初露了“外向型”的经济。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材料二   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英国的乡村工业在全国已有广泛深入地发展,几乎遍及每一个村庄。下面为1520~1801年英国人口结构变动趋势情况。

年份总人口(百万)城市人口(百万)乡村人口(百万)农业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例(%)乡村农业人口(百万)乡村非农业人口(百万)
15202.400.132.27801.820.45
16004.110.343.77762.870.90
16704.980.684.30703.011.29
17005.060.854.21662.781.43
17505.771.224.55582.641.91
18018.662.386.28503.143.14

——摘编自成德宁《英国前工业化时期的农业革命及其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早期工业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乡村工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乡村工业发展的当代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院,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18世纪,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建立。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该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的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把每年的5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确定活动主题。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英国亚洲文会也在上海设立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到1948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1949年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成立于19251010日,现有藏品总量186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8000余件。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博物馆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博物馆的时代价值。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资本主义历史上得到公认的四次长期经济波动(长波)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上升期(繁荣)的大致时间18世纪80年代—1815—年184818731895191819411973
下降期(调整性危机)1815184818731895191819401973—?

西方国家关于长波研究的主要理论派别

理论派别主要观点
技术决定论资本主义企业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是打破静态循环流转、推动经济发展的源泉;“每一次长波包含一次产业革命和对它后果的吸收”。
制度决定论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特定制度环境的形成和衰败在经济长期波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曼德尔的长波理论下降过程是由资本主义内在机制决定的,即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扩大再生产以及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在此发挥着长期作用:动力机器的变化逐步引起整个社会生产技术的变迁,从而暗示了新积累资本扩大的长期可能性。

——孟捷《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一个批判性评述》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4-04更新 | 164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九中学校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针对美军官兵远离本土作战,害怕伤亡、思乡心切的心理弱点,我军则采取各种宣传措施加剧美军伤感情绪,造成美军军心涣散。同时在战场上,我军根据美军的文化特点、生活习俗,或送美军礼品,或播放其熟悉的音乐等。……在不同时期,我军的心理作战形式也有所不同。停战谈判开始后,抓住敌军士兵渴望谈判成功的情绪,提出了“和平就在眼前,保重好回家”“在停战前5分钟死亡是不值得的”。我军心理战的针对性使我军的作战成效显著,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战,使我军伤亡减小,同时又极大地瓦解了敌军,为我军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杜鹏《中美朝鲜战争中心理战对抗的经验启示》

材料二 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我军没有专业化的心理战领导机构,心理战的任务主要由政治部门的宣传、文化、统战、安全保卫等部门兼任。……但是,从朝鲜战争交战双方心理作战实践来看,心理战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已经成了一种趋势,这就要求进行心理作战必须建立起一支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专业化的心理战力量体系。

——摘编自丁晓春《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心理战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朝鲜战争时期我军实施心理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我军的心理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的《田律》被称作是世界上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典。从《田律》开始,历代对耕种、打猎、捕鱼、伐木、孕育、放牧以及取火、烧炭也都有明确的季节和月份限制。但《田律》中涉及环境资源保护的诸多规定,多是作为农业生产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而存在。《九章律》《唐律》《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等古代典律,在各种章节中都出现过环境保护制度的分布。《唐律·杂律》载:“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明清时期还规定,“凡侵占街巷道路而起盖为园圃者,杖六十,各令(拆毁)复旧”。

——摘编自谭明、曾铮《农耕社会背景下我国古代环境保护制度的特点》等

材料二   最初涉及国际环境保护的多边和双边条约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02年西方一些国家发起制定了《保护农业益鸟公约》。二战以后,出现了大量的针对水污染和海洋污染的条约。1971年《保护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签订。1992年,共有172个国家的一万名代表,包括116个国家或政府首脑参加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法律文件。由世界183个国家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标志着各国政府第一次考虑接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和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同时,它建立了一系列旨在削减温室气体减缓成本、创新性的合作机制,具有开创性的突破。

——摘编自何艳梅《国际环境法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向》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律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归纳国际环境保护法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环境保护法发展的历史意义。
2021-05-02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一位英国外交官说:北洋大臣李鸿章“甚至不想掩盖他实际上是中国的外交大臣这一事实”,“像现在这样组成,这样管理的总理衙门,只不过是李鸿章大学士在天津的衙门的一个分支机关”。这表明
A.传统观念导致政治变革艰难B.洋务派政治地位的提高
C.中国外交机构的近代化趋势D.政府鼎故革新的必要性
2021-05-18更新 | 191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2020年11月,著名学者钱乘旦在《世界格局会区块化,不再有霸权国家》文章中写道:世界格局将向“区块化”(区域性的地区结构)发展,比如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发展潜力最大、成员结构最多元的自贸区机制,全球化可能发展为以区块为基础的新全球化。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已建立B.经济全球化出现新的走向
C.经济全球化加剧国家之间的对立D.科技推动多极化趋势出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一人一票大众民主”制度的目标是实现人在政治上的平等,但没有一个社会的人在智力、理性、财富、时间、信息收集能力、进行理性决策等所有方面都是平等的。这一论述
A.蕴含了人文主义的某些理念B.阐明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空想性
C.预见了精英政治的发展趋势D.揭示了雅典民主衰落的必然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