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833 道试题
1 .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连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启蒙运动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转换。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路德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根据材料三,归纳启蒙运动对自由追求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备成熟的法典,全面制定了有关性别与婚姻的法规。《唐律》对离婚有三种规定,一是“出妻”,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异。在《礼记》中为出妻规定有“无子、不顾父母、妒、淫、哆言、窃盗、恶疾”七条理由。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条,丈夫就可名正言顺地休妻。二是“义绝”强制离婚。“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谋害罪、奸杀与殴杀罪。官府判断一方犯义绝,必须强制离婚。三是受鲜卑族法律的影响,唐朝还存在“和离”的情况。从敦煌文书的“放妻书”样文看来,“和离”不仅双方自愿,而且还有对妻子再婚的祝词,“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选聘高官之主。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摘编《从<唐律·户婚>看唐代婚姻的双重性》

材料二1950年《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规定:“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党和政府利用报纸、广播、书籍等方式进行大规模宣传活动,还通过集体婚礼、评选模范夫妇等形式宣传《婚姻法》。各级法院对于因干涉婚姻自由而伤害妇女或逼致妇女自杀的罪行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婚姻法》的贯彻使受封建婚姻制度束缚、压迫的妇女纷纷向政府和法院申请解除不合理的婚姻关系,妇女提出的离婚案件迅速增加。妇女获得婚姻自由后积极参加了基层政府以及生产互助组织的工作。伴随着婚姻自主意识的增强,青年的择偶标准也发生了改变。

——摘编《论1950年<婚姻法>》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的婚姻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0年《婚姻法》的核心理念,概括其贯彻实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2-06-23更新 | 747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联合调研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面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金融体系的混乱,各个国家更加怀念传统的国际金本本位制,1943年9月至11月,英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就战后货币体系问题举行会谈,双方会谈的结果是采用美国的“怀特计划”吸收英国“凯恩斯计划”中的一些成分。

——摘编自奔增的《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及现实困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材料二   西方尤其是美国在衰落,而之前所有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是在美国主导下确立起来的。美国的衰落就意味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虽然不一定是要“去美国化”,但至少要谈化美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新兴国家的崛起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提出了需求。当然,全世界都十分明白,美国主导权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素主导权的易手,事实上,任何单一的国家都无法取代美国的地位。全球经济治理


体系只能在多层次的主体间开展多层次的博弈。

——摘编自《关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几个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出现的背景及举措。
(2)据材料二,归纳当今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中国主张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原则和方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二战后初期与当今中国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方面主张的不同。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廉政文化建设极端重视,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民为邦本”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思想基础,勤俭朴素是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作风基础。御史纠察官邪,肃正朝纲,谏官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制度相对完善,监督思想独步世界。在有关廉政的法制和道德的共同作用下,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优秀的政治品质和高尚的操守气节的清官廉吏。中国古代廉政思想与文化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摘编自陈传伟《比较视野下中国特色廉政文化构建》

材料二   为避免文官队伍滋生腐败,滥用职权,西方各国制定了文职官员必须遵守的各项严密规定,如官员经商、兼职,接受金钱、礼品馈赠等,都有详细、明确的规定。政府官员同经济界是完全脱钩的,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消除了官员以权谋取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普遍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制度。严格考核、督察,也使入门后的文官人员不敢懈怠。行政活动必须公开、透明,以有利于监督机构有效监控,它们从法律、制度上赋予社会公众、利益集团、新闻媒体严格监督政府的权力。还实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此稳定文官队伍,使其工作尽心尽职,无非分之想。

——摘编自时聪《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廉政机制及其借鉴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廉政机制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上中外廉政实践对当今廉政建设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国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积极领导和参与民主革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加以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材料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


(1)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办法体现的核心思想并对其进行评价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在民族方面的革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田分地”是哪一重大行动?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探索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7 . 人文精神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摘自保罗·富尔《文艺复兴》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对那个时代面临的思想任务和社会要求进行反思,他们所提出的那些社会原则,如思想和信仰(宗教)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经济上的自由和不受(封建)国家干预、人民与统治者的相互制约等,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思想观念。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精神的新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并列举该时期的代表人物两例。
(2)据材料二,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思想的主要原因及这些思想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2022-03-2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败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带到游牧地区,牧地变为耕地,北方边境扩大。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

材料二:在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事务,包括边疆民族。“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朝令夕至,声闻毕达”。“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内地”。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在中央设置的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是帝师和宣政院。帝师是主管全国宗教事务的官员,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管理吐蕃事务,而是通过宣政院或向皇帝推荐吐蕃地方官的形式来实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清朝的治边方略大致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大权集中、小权分散,正确处理中央与边疆政府的关系,使之各得其所;二是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根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三是对边疆蛮夷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众建而分其势”,厚待边疆蛮夷上层人物,清朝上层还通过与蒙古王公贵族长期联姻来增进蒙古游牧势力的向心力;四是大胆进行改革,积极完善边疆治理制度。通过上述治边方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卓有成效。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边疆治理卓有成效的原因。
19-20高二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这些思想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著作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启蒙思想家们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的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启蒙运动如何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明朝后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自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亚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相联系,白银货币化成为明朝后期到清朝引人瞩目的现象。明初以铜钱、纸币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明朝中期,朝廷被迫弛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变质、易分割、价值高等优点,其货币化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时期的中外交往活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独口通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