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9763 道试题
1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西方国家在亚非拉经营了几百年的殖民体系迅速崩溃。截至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OO个国家是在战后宣布独立的。以下对殖民体系迅速瓦解的客观原因的认识,正确的是(     
A.殖民地国家谋求独立主权的坚定意志与决心
B.民族解放斗争中新型领导力量和纲领的涌现
C.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自身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D.直接殖民统治无法适应现代资本生产的要求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梁启超等社会精英游历欧洲,却到处看到和听到西方文化人士失望于自身文明,“想输入些东方文明,令他们得些调剂”的言论使他们倏然觉悟,转向国人提倡东方文化,因此引发了国内流行一时的东方文化思想。《欧洲心影录》中梁启超甚至这样感慨,我们的国家有个绝大责任横在前途,“什么责任呢?是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

20年代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这种多少有些不太正常的过分热情逐渐消退,但各种专业译介和研究却继续得到发展。……对于近代以来屡遭西方劫难,严重缺乏文化自信的国人来说,这无疑起到一定的鼓励效果,部分扫除了由来已久的文化悲观情绪。

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这场中国文化西播热潮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西方世界的文化歧视态度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优势,开启了自身的近代复兴,步入又一个全新历史阶段。

——摘编自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材料二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影响。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

——摘自《历史选择性必修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结束至二战期间,西方人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加坡与西方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面对当今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3 . 由下表可知,晚清时期(     

地域

时间

施政措施

陕甘地区

同治五年

陕甘总督左宗棠令州县校官定期宣讲法律,并刊发《圣谕十六条》及《附律易解》给各地回民

上海

同治十一年

县令叶廷眷对民众易于触犯的诱拐妇女、私宰耕牛、开场聚赌等案例制定为乡约七条,进行刊刻颁行

贵州、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

光绪末年、宣统元年

清廷令各州县定讲乡约之法,通过口头或歌谣、图画结合的形式进行法律宣讲

A.法律宣传受到重视B.颁行《钦定宪法大纲》
C.宣传乡约教化民众D.民众利益得到有效保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将近代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概括为三种类型,如下表所示。其中甲、乙、丙分别是指(     
地区类型该学者的主要判断理由
“起落型”“成果丰硕,但无力摆脱‘前门驱虎,后门入狼’的厄运,大起大落”
“徘徊型”“不能超越原有的社会形态而提出更高的政治要求,长期徘徊不前”
“螺旋形”“19世纪中叶、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各有杰出‘代表作’,一浪高过一浪”
A.亚洲、拉美、非洲B.非洲、亚洲、拉美
C.拉美、非洲、亚洲D.拉美、亚洲、非洲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名校
5 . 秦汉时期的民族边疆治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仁德”,倡导感化;二是推广农耕,改造或改变当地生产方式;三是移风易俗,大力进行华夏礼乐和习俗教育。这些措施(       
A.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B.体现了羁縻政策因俗而治特点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维护了宗藩关系的长期稳定性
今日更新 | 18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东晋时期,大臣孙绰撰《喻道论》,直言“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外内名之耳”。名僧慧远说:“悦释迦之风者,还以‘奉亲’、‘敬君’为先”。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思想正统地位被动摇B.不同思想文化的交融
C.国家统一促进了文化交流D.士人的社会地位下降
今日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新石器时代初期,尼罗河流域开始种植的大麦和部分品种的小麦是从西亚传入的,后沿尼罗河走廊传至东非的苏丹、埃塞俄比亚,并沿海岸传播到北非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地。大麦和小麦在非洲的传播(     
A.得益于班图人的不断迁徙B.体现出印度洋贸易的繁荣
C.是区域文明间交流的成果D.使古代非洲文明走向统一
今日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6世纪初,欧洲人笔下的印第安人常为“生活在伊甸园的自然之子”,具有“慷慨”与“自由”的品质。但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欧洲学者多宣扬印第安人为“没有理性与灵魂的野人”,是“邪恶”与“野蛮”的化身。这可用以说明(     
A.殖民者虚伪的价值观B.美洲文明发展的停滞
C.欧洲宗教势力的衰落D.启蒙思想产生的原因
9 .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英国政府在印度设立各种职业培训学校,开展大量的文化交流活动;印度古老的舞蹈和音乐传承技艺也开始吸收西方元素。这反映出印度(     
A.古老文化焕发出生机B.民族文化渐趋衰落
C.殖民地文化色彩浓厚D.思想上被英国奴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概况。

时期概况
西周形成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服饰的材料、颜色、纹饰均与身份地位挂钩,体现出尊卑等级。
贵族在不同的场合下,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各民族的服制多样,与西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窄袖短衣的胡服传入中原地区。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是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服制变革
秦汉服制归于统一。随着染织、刺绣、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服饰的装饰丰富,丝织品的色彩艳丽
魏晋南北朝胡服流行,其窄袖紧身、圆领的特点也被汉民族的服饰所吸收。孝文帝改革,一度改穿汉服。南方的士人为彰显个性,往往袒胸露臂,披发跣足
隋唐服饰色彩艳丽,重装饰,女子着装开放。胡服与外国服饰流行
宋代着装趋于拘谨保守,色彩不再艳丽,风格上倾向于质朴、洁净、自然、淡雅
服制混乱,汉服与胡服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
服制沿袭唐制,禁胡服。明中叶以后,服饰的材料、质地与样式均追求奢华艳丽,重装饰。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强迫汉人改穿满族样式的服装

——摘编自邓凌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中的沿袭与变革》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