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开始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1949—1978年的奠基时期;1978—2012年的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的走向成熟时期。其中,每个大的发展阶段又可根据其阶段性特征,具体划分为若干小的发展阶段。

——据马敏《历史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现代化道路探索历程活动或成果结果
封建主义式现代化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失败
资本主义式现代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失败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条件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借鉴苏联
“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战略规划曲折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开放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成就辉煌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杨德山《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和实践经验》

(1)概述材料一把1949年和1978年作为划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阶段节点的依据。
(2)分析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第二阶段“快速发展”的新突破。
(3)分析材料二,谈一谈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侵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最后吞并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之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融会的结晶。虽然它承袭希腊的传统,但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不同。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那么希腊化文化则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多民族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文化中心也从雅典移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二   18067月,西德、南德16个邦国的代表在已黎签署了议定书,承认拿破仑为其保护人。作为“保护人”,拿破仑直接废除了这些占领区的封建领主制度,取缔了农民的代役租、徭役和各种封建贡赋;在法律上领主丧失了对他们的农民的一切合法管辖权,农民变成了国家属下的人民,获得活动、迁移和结婚的自由;这些地区采用法国的度量衡,实行贸易自由。拿破仑对他的统治威斯特伐利亚王国的兄弟哲罗姆说:“人民一旦尝到了一个明智而开明政府的好处后,谁还会希望恢复普鲁士的专制制度呢?”1804年后,随着《拿破仑法典》的全面推广,这里成为法国革命原则渗透的地区,一些新的司法概念,如陪审制度、公开审讯等也开始进入当地居民的新生活。

——据《拿破仑战争对德意志的影响研究综述》整理

(1)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概括“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拿破仑战争对德意志占领区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谈一谈你的认识。
2024-05-3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程朱理学把“理”当成最高的本体,把宇宙实体和宇宙规律与儒家伦理的原则结合起来,在道德实践上,“理”被强化为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虽然这个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有其很强的道德规范和指导功能,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所抑制的。因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心学。陆九渊、王阳明相信人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使人的道德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所以,从理学到心学,宋明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逻辑的内在的展开。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材料二:宋明理学曾在启蒙运动时期被广泛推崇。伏尔泰就曾指出,“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当然,伏尔泰为了达到反对宗教神学的目的,对中国文化和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赞美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就其结果而言,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极度赞美对法国的启蒙运动倒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美]麦克尼尔《世界史》等

材料三: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的发展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推崇宋明理学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能与欧洲启蒙思想“等量齐观”吗?说出中外启蒙思想的最大差异是什么?影响有何不同?
2024-01-0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它是一部简单、保守、代表农业民族的成文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也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遇上这种情况,适用什么法律呢?尤其是考虑到当时存在这样的观念: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携带着它自己的法律。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不幸的是,战后成立的邦联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只拥有极其有限的权力,在处理战后的经济恢复、国家政权建设、抵御外侮等种种重大问题方面,软弱无力,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但是,邦联时期还是有成绩的。通过西北法令和制定联邦宪法就是这一时期的两大贡献。……这次会议的最初目的只是修改邦联条例,但在国家主义者的努力下,以及与会代表在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种种妥协,会议突破了原定目的,彻底抛弃了邦联政治体制,制定了新宪法。联邦宪法虽然存在种种缺陷,但毕竟是一部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宪法,而且在强化美国资产阶级政权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李剑鸣《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和美国联邦宪法编撰的异同,并分别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西方法律演进中得到的启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土地占有不均问题十分突出,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富民阶层在调控贫富分化与社会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富民阶层通过乡约和社仓建立起有效的救济组织和制度。乡约明确宣示“患难相恤”是自治事业的一部分,约中之人互助互爱,为需要救助的人提供社会保障。社仓以人民户主的方法组成自治性组织,平年扶贫、灾年赈济。这些自治性的制度弥补了政府缺位的问题。宋代的富民认为在家族层次上应该相互扶持,很多家族都建立了族田义庄用于抚恤孤老、资助贫穷的学子求学科举,如范仲淹创办的范氏义庄就有良田千亩,用以资助范氏子弟。宋代的富民既占用巨额的财富,同时又拥有相应的文化水平,是宋代的“地方精英”,成为社会稳定的调节器。

——摘编自杨华星《宋代的贫富分化与社会调控》

材料二   亚当斯密的思想在英国的救济制度中得到了贯彻,他认为富人的富裕和穷人的贫穷都是天经地义,任何人都无法改变,政府不应该承担社会救济的责任。到了19世纪,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是严重的失业问题和工资下降,为此英国政府在报告中提出了“劣等处置原则和济贫院检验原则”,并出台了相关法律,意图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才能获得救济,接受救济者不再拥有选举权以作为政治上的惩罚,意在让贫民通过个人努力而非政府和社会帮助来摆脱贫困。但很多贫民并不愿意进济贫院,因为那里的处境比在工厂劳动还要更差。苛刻的制度并未体现公平和正义,贫困和贫富差距问题反而愈演愈烈。

——摘编自腾淑娜《公平与效率视域下的近代英国济贫》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社会救济发展的背景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英国济贫制度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解决贫困问题的认识。
2023-11-1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四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表述:(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材料二   巴贝奇开宗明义地指出,机械化生产能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伟大工业的奠基”。他指出,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细化的分工,高效的生产单位必须要把特定生产过程中最有效的劳动分工所需要的工种类别再翻上几倍。他还提到了各种花销的数额,其中包括机器的保养和维修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的费用,在规模太小的工厂里,他们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将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在一座大楼中,会降低运输成本,并且使一个实体能够负责质量控制,这就降低了失误的可能性。

——摘自乔舒亚·B.弗里曼《巨兽: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材料三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摘引自[英]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双城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工厂制出现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伟大工业的奠基”的作用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狄更斯这段话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时期的赵国,诸侯压境,胡骑骚扰,四面受敌,人称“四战之国”。赵武灵王即位后,欲效法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改革。然而,守旧贵族指责其“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赵武灵王努力争取元老重臣的支持,并以“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批驳守旧势力,最终“易胡服,习骑射”,一举扭转了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北魏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政治大动乱,但鲜卑族拓跋部仍是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孝文帝亲政后,实施了迁都洛阳、禁胡服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尊儒崇经和改行汉族典章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史称“斯文郁然,比隆周汉”。

——摘编自华盖《“胡服骑射”与“全面汉化”——赵武灵王和魏孝文帝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改革在背景和内容方面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改革在促进民族交融方面的特点,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各个民族有自己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伦理风俗,王阳明认为政府应“顺其情不违其俗,循其故不异其宜”。在面对不同人群、不同民族时,他还提出了“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教化之人”“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王阳明认为每个民族成员都可以成为贤人和圣人,“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他多次上书朝廷,建议对民族地区采取土官和流官并列的制度。

——欧阳辉纯《论王阳明的民族观》

材料二   欧洲民族主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在历史中孕育的过程。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和对外扩张的逐步展开,迫切需要获得相应区域范围政治力量的保护,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物质的生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精神的生产也将如影随形。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人们突破方言的限制。随着“人的解放”,他们的忠诚就由神圣的天国转移到世俗的人间。在批判封建王朝国家的斗争中,产生了民族国家即“祖国”意识,表达出对民族国家的热爱。……随着19世纪的过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体制强加于其他民族的趋向滋长起来。

——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

(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民族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缘起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观和民族主义的认识。
2023-12-0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赤峰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代埃及……水源是许多条热带河流,它们分布的范围很广……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河谷带来大量的沃土,而且保障了这种条件的持续,即避免了困扰两河地区的土地盐碱化问题。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

——摘自吴昊编著《古希腊城邦史》

材料三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埃及易于从事的主要经济活动和形成的政治制度。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希腊的主要经济活动并指出其形成的独特政治文明。
(3)综上所述并结合材料三,谈谈对人类早期文明的认识。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   魏氏……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

——摘编自《晋书》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

唐人杨绾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诚,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持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五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概括西汉、魏晋、唐朝三种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演变中得到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