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941 道试题
1 . 16世纪5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将薯块传入西欧,18世纪因灾荒和饥馑促使土豆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到18世纪末期,马铃薯成为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以上史实说明(     
A.马铃薯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B.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
C.食物物种交流是消除饥荒的主要途径D.美洲物种传播促进了欧洲的人口增长
2024-02-20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内容为唐朝中后期的税收情况。表中的变化反映了(     
时间税户(万户)赋税总收入(万贯)
天宝年间(755年)534.95700
建中元年(780年)308.53000余
宪宗元和二年(807年)1443515
A.以人丁为主征税标准存在弊端B.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人民的赋税负担得以大大减轻D.政策调整有助于保障国家收入
2024-02-20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题材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寄予着作者的创意。

电影《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故事梗概:黄飞鸿携十三姨、梁宽赴广州参加医学会议,遭遇了白莲教运动。白莲教大肆捣乱洋人的使馆、教堂等地盘,甚至连小学生也不放过,原来是清朝大臣纳兰元述利用其来对付革命党。黄飞鸿在国际医学会议上宣讲了传统中医文化,与参会的孙文一见如故,发觉孙文对救国更具远见。纳兰元述利用白莲教冲击英国领事馆,试图抓捕孙文、陆皓东等革命党人。黄飞鸿力助孙文脱险,捣毁白莲教总坛,揭开迷信假象,又因愤慨国运衰竭、民智未开,不惜与纳兰元述决一死战。


《男儿当自强》海报


你认为该影片寄予了作者怎样的创意?请结合影片情境和所学史实加以解读。
2024-02-1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洋务新政时期,冯桂芬对“师夷长技”唯在“技”有所发展。他在《制洋器议》中指出了人尽其才、地尽其力、军民不隔、名实相符“不如夷”的地方,但认为解决之道“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 由此可知,冯桂芬(     
A.重视军事和民用工业的结合B.以自强求富为新政目标
C.坚持向西方学习各方面知识D.没有摆脱其阶级的局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表是嘉靖时期关于东南沿海倭患的部分记载。由此可推知,嘉靖时期(     
《献愚忠以图安攘事疏》至于柘林等处之贼,名虽倭夷,而沿海奸民实居其半
《虔台倭纂》倭夷……其为中国患,皆潮人、漳人、宁绍人主之。其人众,其地不足以供,势不能不食其力于外
《皇明四夷考》闽、浙、江南北、广东人皆从倭奴,大抵贼中皆华人,倭奴直十之一二
《太平县志》昔之为寇,一谓倭也。今之为寇……率闽浙贾人耳
A.海禁政策客观上助推了倭患B.人地矛盾导致了社会危机显现
C.商人社会地位呈现降低趋势D.日本海盗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
6 . 1964年1月27日,中国《人民日报》和法国《世界报》同时在头版刊登中法两国建交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这则消息被西方媒体称作“炸破冷战坚冰的外交核弹”。中法建交(     
A.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基础B.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表明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D.标志着欧美放弃对华政治上的孤立
2024-02-19更新 | 184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1919年,美国政府签订了对德和约,然而该条约遭到国会特别是共和党议员的猛烈抨击,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山东问题。一位参议员表示:“中国加入欧战,系因美国劝告,并允在和平大会上维持中国权利。今以山东畀(给予)日,无异卖友。故宜将德约内关系山东一款删除。”最终,美国国会没有批对德和约。材料表明(     
A.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得到美国支持B.美日两国矛盾由此日益激化
C.中美两国巴黎和会外交均告失败D.美国政治彰显分权制衡精神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从1853年开始,上海的地价一直飞涨,十年涨了十倍,很多商人靠做房地产赚了钱。外国人所著的《出卖上海滩》写到:油漆未干,中国人已经住了进去,他们带来了孩子、鸟笼,开了商店,做了生意。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当时(     
A.动荡的政治局势B.中外条约的签订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世界市场的扩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84年,我国乡镇企业的数量就从上一年的134.64万户猛增到606.52万户。1997年,乡镇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为4039.15万人,比1978年净增42.9%;1999年,乡镇企业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为6247.16亿元,是1978年29.84倍。乡镇企业的发展(     
A.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成为乡村工业化的有益探索
C.扩大了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冲击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六典》载:京兆、河南、太原牧及都督、刺史“宣布德化”,“敦谕五教”,每岁一巡属县,“内有笃学异能闻于乡间者,举而进之,有不孝悌、悖礼乱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绳之。”《宋史·职官志》载:府、州、军、监诸职总理郡政,“导民以善而纠其奸慝”,“旌别孝悌”,“举行祀典”;县令总治民政,“有孝悌行义闻于乡闾者,具事实上于州,激劝以励风俗。”《宋史》记载了众多县令级官员的教化实践。在有关唐宋地方官推行教化的事例中,地方官主动要求朝廷支持的趋势由唐到宋逐步明显,一方面是寻求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是申请朝廷提供教化的物质支持。朝廷整饬民俗的诏令颁布还有一种倾向极为明显,那就是对南方地区的地方官教化的监督开始凸显。唐宋地方官在边州外郡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兴学校、典礼乐,使这些地区“教化大行,俗若邹鲁”,“僻在南隅,而习俗好尚,有东州齐鲁遗风”。边州外郡尤其是南方社会正式步入“文明”社会的范畴,从社会文化心理的角度开始被中原文化认同和接纳。

——摘编自王美华《唐宋时期地方官教化职能的规范与社会风俗的移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教化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推行教化的意义。
2024-02-1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