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30年代初,知识界发起了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形成一股强劲的现代化思潮,各种报刊、杂志纷纷刊载大量有关现代化问题的文章。

材料一中国农业,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现在生产技术的落后,经营方式的退步,已在任何独立国家之后;不,就是其它的殖民地国家,也比较中国要近代化得多了,我们知道其它各国,已跟了工业技术的进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制造为化学肥料……别国已用了极大的电机设备作灌溉之用,中国还是利用着人力和畜力,天天向自然作汗血的挣扎。这一切农业生产的现状,正如以大刀抵抗飞机和坦壳(克)车一样,安得不落伍。

——吴觉民《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材料二机械要制造,日用品也得制造;电站要建立,人民住宅也得建立;森林要开采,游息的胜地也得修饰。现代化中国,一定不应当是为现代化而现代化,而是为了建设一个整个的社会而现代化。

——亦英《现代化的正路与歧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现代化大讨论”的历史背景。
(2)分别概括材料一、二关于现代化的观点,并予以评析。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初年吉林省议会弹劾都督案始末

时间经过
1912427吉林省临时议会成立。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议会有议决地方法律、预决算、地方税收,答复地方政府咨询,监督地方行政,弹劾违法官吏等权力
329
420
吉林都督陈昭常两次任意修改银元银与吉平银(吉林地方货币)的比价,给吉林金融、经济造成了极大混乱
630吉林省临时议会去电大总统、参议院,弹劾陈昭常贻误地方、违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四事,请予陈昭常辞职
730吉林乌拉镇农务分会、商务分会、议事会、董事会分别上书陈昭常与议会,请求“陈督自今而后拥护议会,博采群言,挽回议会代表……化除官民猜忌”
此后吉林省临时议会大量列举陈昭常违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信用亲信、纵容官吏贪赃等事实情况进行弹劾
1913
613
袁世凯批准吉林都督陈昭常辞去都督兼民政长职务

——据李万彦《民国初年吉林省议会弹劾都督案》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对民国初期的社会政治进行评析。(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列宁开始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与50多年后中国启动的市场经济改革具有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其结局却大相径庭。同途而殊归,其中原因不能不令人深思。

——摘编自赵大兴《同途殊归——苏俄(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短济改革成败原因比较分析》


请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万户)人口(万户)
西汉2470.6859985785
唐代3920410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这几次南迁都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在求生的欲望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 而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观点。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在四川地区设立茶场司,陕西秦州建立买马司,负责茶马贸易,后因榷茶和买马的业务迅速发展,遂将二者合并于成都,设茶马司,负责茶叶的征榷、运输、销售及买马事宜……吐蕃是当时贸易的主要参加者,产品则多为青藏高寒草原地区的牛、羊、兽皮、药材和其它农副土特产品。汉族地区的绸绢、布匹、陶器、食盐和其它手工业品以及农副土特产品也太量流入少数民族地区。甚至远在红海的阿拉伯人也积极参与进来,他们贩运印度、缅甸地区的犀牛角到中国,再将西藏、云南的香料、香药等转运到国外。

——马巍《宋代丝绸之路新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随着一些新兴产茶国的崛起,我国在世界茶叶市场中的份额日趋减少。面对这一颓势,清政府派员出国考察茶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公司法》的颁布,迎来了一个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的小高潮。从清末到民国初年,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减免茶税的条文,但我国业茶者多为分散经营,无力采用机器生产,晚清政府国库亏空,无暇过多顾及经济发展,地方政府无视减税条文。1919年,英国为了确保印度茶叶的销路,拟对华茶征收特别税,使华茶市场雪上加霜,但北洋政府无力与英国交涉,最终,华茶外销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马蕾《1900—1920年中国社会挽救华茶的努力》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茶马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评析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社会为挽救华茶所做的努力。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注:赶上潮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陈寅恪《敦煌劫余录序》(1930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材料所示观点的一点或整体进行评析。(说明:运用3个具体史实,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8-2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以自然科学理论的大发展为基础,战后科技也得到了全面跃进,出现了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的新形势。原子能的开放和利用,标志着能源的第三次革命,使人类能源开发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电子计算机的普遍使用极大地推动了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使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使生产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以金属和非金属合成研制出的高温超导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通信和计算机等领域,引发了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走向太空的关键技术是发射动力和运载工具。利用太空的失重、高真空、强辐射、无菌等条件,人们可以深入研究半导体、合金、医药以及各种医疗设备的生产和制造。生物工程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产出大量新物质,将触发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使物质生产和人类生活发生根本变化;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量,改善生态环境,使人类延年益寿。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海洋开发、海水养殖和种植、海洋资源提取以及海洋勘探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发展。

——摘编自石婷婷《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分析》

材料二   今天,新科技的发展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它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着比任何时代都大得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力量。可是,人们不能忘记,新科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给地球、给人类带来灾祸。

——摘编自周尚文《求真路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二战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8 . 危机与转型

“中世纪晚期危机”是对1415世纪发生在西欧的饥荒、瘟疫、战争及其导致的人口减少、经济停滞、政治和社会秩序紊乱的概括。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世纪晚期危机”成为西欧中世纪史的重要研究主题,形成了两大主流解释模式。第一种是“衰落论”:通过探寻危机产生的原因,认为中世纪晚期危机是西欧社会相对于中世纪盛期的衰落;第二种是“转型论”:通过探讨危机的影响,认为中世纪晚期危机推动了西欧社会形态和国家形态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转型。


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是历史解释的基本要求。从上述角度,结合14—15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中的两种解释模式。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农耕可以自勘,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于是而遂有强烈之“战胜与克服欲”。此种民族,其内心深处,无论其为世界观或人生观,皆有一种强烈之“对立感”,于是而尚自由、争独立,此乃与其战胜克服之要求相呼应。故此种文化之特性常见为“征伐的”“侵略的”。

农业生活所依赖,曰气候、曰雨泽、曰土壤,此三者,皆非由人类自力安排,而若冥冥中已有为之布置妥帖而惟待人类之信任与忍耐以为顺应,乃无所用其战胜与克服。故农耕文化子最内感曰“天人相应”“物我一体”,曰“顺”曰“和”。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该书写于1940年代)

结合中外历史,评析钱穆的观点。(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叙述成文,条理清晰)
2023-04-18更新 | 624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唯物史观

材料一   20世纪初期,中国出现了关于“社会改造问题”的争论。1919年7月,《每周评论》发表了胡适撰写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文章宣传实用主义哲学,否认真理的普遍性,认为唯物史观不适合中国国情;以阶级调和论,反对阶级斗争说,反对社会革命论,宣扬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主义。同年8月,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指出问题与主义并不矛盾,提倡阶级竞争说。“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经济问题是所有问题的关键。解决了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等便迎刃而解。

材料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2018年底,全国有近9亿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4500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

(1)依据材料一,指出关于“社会改造问题”争论的焦点。结合所学,概述这一争论出现的历史背景。
(2)阅读材料二,运用唯物史观,简要评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
2024-01-01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