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4 道试题
1 . 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建立了如国王起床礼、就寝小礼等一系列极其严格的礼仪制度,并大量地让贵族担任荣誉职位、充当侍臣。由于担任这些职位就能够接近国王,得到丰厚的俸禄和赏赐,贵族们纷纷追求得到国工的宠幸。由此可见法国(     
①君主的权力极大增强   ②从殖民地得到大量财富
③封建贵族势力的削弱   ④人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光绪年间刑部官吏沈瑞琳说道:“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总理)衙门为总汇之地,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固不独繁于六部,而实兼综乎六部矣。”材料可以说明(     
A.洋务运动自强目标得以实现B.清末新政调整中央行政机构
C.总理衙门实际成为中枢机构D.内阁六部丧失职能名存实亡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列史实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
A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会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蛮夷戎狄形成华夏认同,蛮夷戎狄逐渐融入华夏族。
B北周武帝加强皇权,灭佛崇儒,劝课农桑,国力大增学习汉制使得十六国各族政权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
C西夏参照唐、宋法律,编修了《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这是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印行的法典西夏模仿汉字字形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D清朝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中央政府明确对西藏的管辖权
A.AB.BC.CD.D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如表为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的田地统计表,以下各项,与下表中信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有关系的是(     
田地总额官田民田
亩数(万亩)46165.6633.945531.6
占比(%)1001.3798.63
A.均田制被破坏B.两税法难以为继C.租佃制的发展D.门第观念的加强
7日内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据西周金文显示,周王任命的诸官,主要分为两类,为满足周的王家日常需要的职务,如山虞(掌管山林)、牧人;还有掌管礼仪、军旅的职务。任命时多辅以“用宫御”三字说明此职主要为满足王家宫廷的需要。以上材料说明西周(     
A.朝廷官职均由周王的子弟充任B.西周形成专业分化的官僚制度
C.西周以采邑制度供养贵族官员D.朝廷官员和王室家臣身份合一
7日内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6 . 北魏占领淮河流域以后,江淮间南北贸易频繁。北魏边缘州郡官员“皆无防寇御贼之心,唯有通商聚敛之意”。南朝梁的“郁洲(江苏连云港)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     
A.苻坚统一黄河流域促进南北交流B.北魏实行俸禄制有利于吏治清明
C.南方民族交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D.南北方之间经济沟通有利于统一
7 . 有学者提出,黄河流域文明发展中存在“三条线”,以及原始社会末期夏商周三部族集中分布的“三大块”(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夏商周三代政治势力未超出部族板块B.先秦时期中原华夏势力向北进抵甲线
C.古代少数民族南下均定都甲乙线之间D.历代大一统王朝都建都于丙线的附近
8 . 工业革命

材料一   无论这一系列的变革是否被说成是“工业革命”,最终都会被拿来进行讨论。这些变革不只是“工业上的”,还有社会上和思想上的。“革命”这个词意味着一种突然变化。事实上,突然变化并不是经济变革过程的特点。人际关系体系有时被称为资本主义,早在1760年前就有其自身源头,在1830年后获得了全面发展;这样一来,便存在着忽视连续性这一基本事实的危险。但“工业革命”这个词语被一个个历史学家拿来使用,它已非常牢固地嵌入到共同话语之中,另辟蹊径去找个词语来取而代之,那会是件迂腐之事。

——[英]托马斯·阿什顿:《工业革命(1760一1830)》

材料二   工业革命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涉及了一系列相互加强的变革。事实上,其中一些变革发端于工业革命之前,因此,工业革命既是经济变革的结果也是经济变革的原因。技术变革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技术变革是工业革命的核心。生产方式和运输方式的持续变革是工业革命最伟大的遗产。一场人口革命伴随着技术变革而来。还有一场城镇革命开始于工业革命之前。为养活快速发展的城市,还需要一场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期间,农业产量持续增长,但英国越来越依赖进口食品,因为不断增长的需求超过了国内供给。进口增加突显了英国转型的另一个特征——商业革命。交通运输革命支撑了贸易的增长。经济增长需要进行城市建设、工厂建设和交通设施建设,而商业发展的需要扩大了贸易信贷的规模。这些需要都通过金融革命得到了满足。

——[英]罗伯特·艾伦:《工业革命》

阅读材料,比较两位学者对工业革命评论的相同观点,并结合所学说明你的理解。
2024-05-2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9 . 《明史·职官志二》载:“学士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据此,对明朝大学士的职责解释准确的是(     
A.审议封驳朝廷政令B.总理全国的行政事务
C.掌握最高监察权力D.参预政务并草拟意见
2024-05-2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10 . 中华

材料一   “中华”一词始见于记载两晋南北朝史实的史籍中。在当时东晋、南朝士人中,“强胡陵暴,中华荡覆”、“中华覆败,沉没戎虏”是一个很普遍的说法。将原西晋统治下中原地域的朝臣、士人统称作“中华人士”“中华之士”。从当时对“中华”一词的使用来看,可以发现如下事实:第一,“中华”用以指原西晋统治下的中原地域;第二,“中华”一词主要用以称谓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第三,使用“中华”一词的人主要是南迁的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他们对胡族大举入据而“湮没”和“荡覆”的中原政治及文化传统无限感伤与眷念。“中华”一词对胡族这一“他者”的排斥显而易见。

材料二     晋室南迁后,“北方世家大族未获南迁者,率与胡人合作”则是当时极普遍的现象。北魏、北齐、北周,均有相当数量中华士人参与权力中枢,他们是为北方民族政权塑造“中华”身份并推动其一步步融入“中华”的关键力量。北魏、北周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主观上对“中华”不抵触、不排斥。孝文帝时大臣韩显宗上疏,斥南朝“欲擅中华之称”,说明北魏心目中已经以中华自居。北周闵帝时还在关中地区设置了“中华郡”(今陕西省富平县)。

入唐以后,“中华”不但成为唐朝的别称,在与外国或周边政权交往时大多使用“中华”一词,标志着“中华”实已成为中国的名号,“赤县神州,即有唐中华之国也”。李唐统治集团是北魏、北周以来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北方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代表,其竭力以“中华”自诩,最终使“中华”成为新的胡、汉融合体的统称。

——摘选自石硕《胡入中华:“中华”一词的产生及开放性特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一词产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以上材料,概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华”一词内涵扩大的过程及意义。
2024-05-2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