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魏之氏族,出自颛顼,与舜同祖。舜以土德承尧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于行运,会于尧舜授受之次。惟陛下迁思易虑,以时即位,显告天帝而告天下,然后改正朔,易服色,正大号,天下幸甚。”其意在(     
A.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B.彰显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
C.宣扬“君权神授”的观念D.恢复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
2023-09-20更新 | 232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性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
2 . 据考证,曾侯乙编钟上的一句铭文为“临有江夏”,提到了“夏水”,这与《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29年楚灵王在乾溪之役(楚国内乱)众叛亲离后“王沿夏,将欲入鄢”中的“夏”一致,都是汉水别名。这表明(     
A.文物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曾国建国于春秋中晚期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曾楚两国有过正面交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历代君主都很重视上帝、山川之祭祀,而在宗教建设上汉承秦制,刘邦接续了诸秦王的工作。武帝刘彻在宗教建设方面自觉性更强。“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而汉武帝封禅所需的相关礼仪都记载在六经中,当时“唯有儒者熟习六经”,这成为儒家之机运。武帝刘彻时代,国家宗教与儒家结盟已成大势。这一过程中,国家是主动的一方,宗教需求是主要动机,前朝完成的国家统一,国土与行政的统一必须有精神的统一为基础。而此时,董仲舒将自己对上天、天道的理解与《周易》的诠释完全相合,共同构成中国思想正统。

——摘编自谢遐龄《董仲舒:儒家与国家宗教始结盟》

材料二   黄宗羲经常对封建时期的法律进行批判,他主张政府制定能够反映当下市民各阶层利益的“天下之法”,而且能够实行法治,他非常重视学校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他认为学校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还应该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单位。王夫之则认为法律是由私而转变为公,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顾炎武提出了反对当时君主“独治”的思想。他所认为的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已经不再是停留在感叹一个朝代的兴亡更替,而是提出了一个“保天下”的新观念,唐甄认为应当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君权,可以“抑尊”即限制君主的权力,尊重御史等官员的纠察权力,真正做到“下畏御史”,还应允许有一定的思想言论自由。

——摘编自石春燕《试论我国明清社会启蒙思想的内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学思想在明清时期的新内涵,并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评价。
4 . 据史料记载,宋代城市空间较前代有了较大扩展,“打墙侵街”“接檐造舍”随处可见。另外,商铺建筑发展迅速,这使都市有了更大的容纳量和吞吐量,传统大都市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材料说明宋代(     
A.政府管理职能发生转变B.城市坊市界限未被打破
C.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D.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2023-11-01更新 | 630次组卷 | 17卷引用:黄金卷06-【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5 . 据1801年张鉴等人所著的《雷塘庵主弟子记》记载,“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靛青、番薯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厂满山相望。”据此可知(     
A.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B.引种美洲作物导致生态恶化
C.农作物商品化趋势成为主流D.农业技术突破推动荒地开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周代祭奠记载,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矣,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阶层等级森严B.礼乐制度丰富多彩
C.畜牧业经济的发展D.等级秩序规范有序
7 . 如表为汉代传译活动的史料记载,这表明传译活动(     
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后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后汉书·南蛮传》
远夷之语,辞意难正。有犍为郡掾(官职)田恭(人名)颇晓其言,臣辄令讯其风俗,译其辞语。《东观汉记》
越裳,南方远国也。译谓传言也。道路绝远,风俗殊隔,故累译而后乃通。《汉书·平帝纪》
A.致力制度变革B.促进民族交流C.推动疆域扩展D.完成文字统一
8 . 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中多处谈到“忠”的要求,其中“吏有五善”中的第一条是“中(忠)信敬上”,“吏有五失”中最严重的就是“非上”,对其惩罚可以“身及于死”。上述记载表明秦朝(     
A.德治与法治之争激烈B.重视约束官员行为
C.统一的中央集权建立D.注重改良社会风俗
9 . 【自然与生态文明】

材料一   两汉社会的经济生活境况逐渐有所进步的诸种条件中,生态环境的作用也是不宜忽视的。经考察发现,两汉时期的总体生态状况与现今有所不同,秦至汉时,平均气温较现今大约高1.5℃左右。东汉时平均气温较现今大约低0.7℃,平均气温上下摆动的幅度超过了2℃。生态环境的变迁,对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汉书·食货志上》记载,董仲舒上书说,当时关中民众不习惯种植麦类作物,建议政府以行政力量引导,“使关中民益种宿麦”;《汉书·武帝纪》记载,政府颁布相关法令并派专员“劝有水灾郡种宿麦”;据《史记·平准书》记载,山东地区遭受水灾,民多饥乏,然而颁行法规以行政力量大规模推广推广冬小麦种植,这与气候寒冷的变化无不有关。

——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基本的长期战略,不仅关乎中国,也关乎全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未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已将之纳入宪法,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国际合作直接联系到了一起。生态文明迫切呼吁中国和世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至关重要,一旦处理不好,则会危及社会和国家。

——卢卡斯·古铁雷斯·罗德里格斯《中共对生态文明的承诺与担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时期生态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2023-05-2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五)历史试题
10 . 1861年,清廷一年的关税总收入为白银496万两,只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9%。1894年,清廷的关税岁入竟达2290万两白银,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清朝续文献通考》也曾记载,“近来岁入之项,转以厘金、洋税(海关税)为大宗”。这客观上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A.对外贸易入超发生逆转B.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
C.民族资本企业发展迅速D.关税主权收回进程加快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