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1 . (原创)简述题

抗战胜利后,各国媒体争相报道。但对中国抗战胜利原因,国内外媒体却有着不同的声音,他们借用古代中国的历史名人来总结胜利原因,观点如下:


序号观点阐释
1“屈原”日本无条件投降和中国抗战胜利主要是屈服于美国在广岛、长崎投递的原子弹
2“苏武”苏联出兵东北,使日本关东军迅速瓦解
3“蒋干”主要归功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坚持抗战
4“毛遂”主要归功于毛泽东领导的人民战争
5“华佗”日本深陷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
6“庞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统战(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自行选择上述3个观点进行简要评述。(要求: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2022-04-0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1978-1996年中国三种价格形式的变化

领域定价类型19781996
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政府定价97.0%6.3%
政府指导价0%1.2%
经营者定价3.0%92.5%
全国农产品收购总额政府定价94.4%16.9%
政府指导价0%4.1%
经营者定价5.6%79.0%
全国独立核算的生产资料生产企业销售收入政府定价100.0%14.0%
政府指导价0%4.9%
经营者定价0%81.1%

(政府指导价:对在国民经济中比较重要的产品,政府规定基准价和浮动幅度,经营者则在规定的范围内根据条件制定出售价格。)

——摘编自余兴发《新中国价格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1996年中国价格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8-1996年中国价格体制改革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英国经济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但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贫民区居民基本福利得不到保障,社会环境恶化。许多社会学家意识到这一危机,提出复兴社区,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英国社区睦邻运动由此兴起。在此运动影响下社会工作者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资源,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培养自助与互助精神。他们还雇用个案工作者、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家政学家等来解决社区问题,逐渐使英国的慈善事业走上组织建制之路。英国社区睦邻运动所提倡的服务精神,无疑给当时其他国家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因而在短期内迅速传遍欧洲。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受这一运动影响最大,19世纪晚期美国的社会服务及社会工作的水平大大提升。

——摘编自徐富海《从汤恩比馆到赫尔大厦——社区睦邻运动发展过程及启示》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推进,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城乡基层管理也发生了巨大变革。20世纪90年代初,在借鉴国外社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提出了“社区建设”思路,即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在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整合成立了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司。1999年,民政部开展了“全国社区建设试验区”工作,并制定了《全国社区建设试验区工作实施方案》。2001年开始,农村社区进入地方自发试点阶段。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减少村委会管治的任务,完整的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

——摘编自李昌庚段东升《中国基层社区治理的历史镜鉴与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社区睦邻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区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一说明英国“社区睦邻运动”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2022-03-27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马相伯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人士,一生都在努力探求救亡图存的出路。以下材料简要介绍了他的一些生平事迹,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马相伯,1840年出生。幼年启蒙时,他先是在私塾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后进入教会学校,攻读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哲学、神学、数理和天文等学科。

1876年,马相伯开始步入政坛,从事外交和洋务活动,曾先后去日本、朝鲜、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日本维新、高丽(朝鲜)守旧的对照使他深受启迪,认识到国家富强之术,在于提倡科学,兴办实业。因此屡屡上书朝廷献策,却都似泥牛入海。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马相伯深刻反思后认为“自强之道,以培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之先”。1900年,马相伯开始毁家兴学,先后创办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中学、向明中学并兼首任校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92岁高龄的马相伯高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挺身而出。他撰写并发表了大量抗日言论文章,先后12次发表呼吁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的广播讲话。他积极支持东北抗联的反抗斗争,拥护《八一宣言》并支持一二·九运动……

1939年4月6日,是马相伯的百年寿辰,国民政府贺电称他为“民族之英,国家之瑞”;中共中央也贺电尊之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同年11月,马老先生溘然长逝。

——摘编自复旦大学出版社《马相伯传略》


(1)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相伯早期积极参加洋务运动的原因。
(2)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相伯毁家兴学的原因及其影响。
(3)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相伯积极投身抗战的影响。
(4)请简要说明你从马相伯的生平事迹中得到的启示。
2022-03-2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革命是以解放农民为主要内容的民主革命,占中国总人口80%以上的农民是中国最大的革命民主派,也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动力,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主力军。中国的战争实际上就是农民战争,这是因为,从中国人民军队来说,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士兵是穿起军服的农民。毛泽东在领导和指挥农民战争过程中,还反对孤立地宣传所谓“贫雇农打江上坐江山”,而应宣传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宣传工人和农民以及其他爱国人士联合一道,打江山,只有这种参战成分的广泛性,才能是真正的人民战争。

——摘编自郑以灵《论毛泽东的农民观与他的军事理论》

材料二   在大后方和正面战场,农民虽然年收入不好,生活困难,但购买军粮亦皆遵令办理不误。1944年,正面战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但国统区农民所负担的田赋却由1943年的6200万石增至8000万石,1945年更增至1亿石。……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指出:在敌占区坚持游击战争,光有八路军等正规军名义出现的基干游击队,“没有本地的群众武装,也会使基干游击队‘裸体跳舞’而终于不能存在。”民兵的特点是一边生产、一边战斗,战时是兵,无战是民,把战斗与生产结合,武力与劳力结合,担负着生产、侦察、扰敌、掩护群众等任务,并且注重独立自主的作战及其配合主力军作战,封锁与围困敌人据点,打击小股日军和汉奸武装。战争既要有直接参战的穿军装的正规武装和不穿军装的农民武装,还要有大量的战争勤务人员,在平津、淞沪抗战中,战地附近的农民群众踊跃出粮草、出民工,参加构筑工事、修筑道路,为部队送水、送饭、抬担架、救伤员。……在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不断发展壮大,主要兵源同样来自农民:“成千成万的军队,成千成万带枪的人,他们是谁呢?他们是人民,其中最大多数的是农民。”

——摘编自秦兴洪等《论抗日战争中中国农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毛泽东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2022-03-2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九龙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列辽夏金文化有关史实和材料,回答问题。
领域史实或材料
思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小说、戏曲宋词: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
话本:宋元时期盛行,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科技印刷术:雕版印刷普及,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战争。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当时许多科技成果。元朝郭守敬创造出简仪(天文观测仪器);编定了《授时历》。元朝王祯《农书》,记载了南北方农业技术和工具。
从表格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提炼出体现辽宋夏金元时期思想文化的成就或发展趋势,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并无决策权。“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但实际上大概未曾有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一是传承皇帝诏令制书,二是监察百官。三公之下,则有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事务的“诸卿”,或习惯地称为“九卿”,但实际名额并不限于九。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趋于规范和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唐之前,中央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较依赖掌管特定行政权力的个体,而在三省六部制中,尚书省、门下省都是实务部门,而非个人职位;第二,中央层面出现了“三权分立”,确立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体制;第三,后设机构政事堂,承担起中央行政决策中心的职能与角色,有助于提升决策效率;第四,有效地理顺了三省各部间的关联及其实现职能的范畴.以确保中央政令的畅通。

——摘编自黄璐《隋唐时期“大部制”的特点与启示》


(1)材料一中的秦朝的官职有哪些?根据材料,试分析秦朝行政架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唐朝三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
2022-03-24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九龙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史学家荀悦认为:古时候建国,有大有小,这是在考察了前朝的弊端之后加以变通的结果。夏、商时代,诸侯国不过百里大小,所以诸侯弱而天子强,桀和纣得以肆行暴虐。周朝建国,吸取前代的教训,诸侯国的规模很大,方圆在五百里以上,提高诸侯的地位,制约王室的权力。到了周朝末年,诸侯强大,互相攻伐,而王室衰微,祸难重重。秦朝吸取周代的教训,改易制度,然而矫枉过正,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以强权统治天下。因此,秦帝得以独断专行,无所顾忌,奢侈淫逸,暴虐天下,然而仅仅统治了十四年就灭亡了。汉朝建立,吸取周、秦之教训,兼用周、秦之制度,既行分封,也设郡县,然而也发生了七国之乱这样的事件。此后都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唐)赵蕤著;周苏平注译:《反经》


(1)材料中荀悦认为“此后都实行郡县制”是否符合史实?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中,历代王朝都在吸取前朝教训,对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仁宗(1022-1063在位)时期,面对社会挑战,许多士大夫萌发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便由佛老的虚无本体之学转向以气为本体的实体之学,崇尚词赋的浮华之风转向“明经致用”的经世之学。宋儒针对“重义轻利”的思想传统,大力提倡“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经济之士必先富其国”,不管是“庆历新政”,还是“ 熙宁改革”,都是在实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明清思想家将实学推向高潮,地主阶级革新派和新兴市民阶层,构成了实学思潮高涨的主要社会基础。他们在明王朝覆亡的痛苦中,反思晚明理学的空疏实质。顾炎武强调学术一定要从经书和实际生活中得来,强调学者一定要去关注那些事关国家兴衰治乱之源和生民根本之计的问题,后来乾嘉学者进一步将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发扬光大。梁启超指出“有清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饶有科学的精神。”

——摘编自葛荣晋《论宋代实学》

材料二  1930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当中,毛泽东郑重发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时代呐喊,作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一系列闪耀实事求是璀璨思想光辉的精辟论断。……从1942年到1945年,毛泽东相继写下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著作,强调反对主观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及相关要求。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等重要著作,从人民战争的客观规律出发,精确研判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对解放战争不同阶段的作战方针和相关工作作出实事求是的战略安排和顶层设计,推动解放战争逐渐走向胜利。

——摘编自武文豪等《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及其新时代意蕴论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实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实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核心要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带领全党同志继续发扬实事求是优良传统取得的历史性巨大成就。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穆宗长庆年间,以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与薛存庆封还诏书。穆宗派宰相劝谕弘景等人,云:“诏命已行,可放下。”弘景等“固执如前。”宰臣不得已,“请改授卫尉少卿。”

——摘编自《册府元龟》

材料二:民国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议院为最高之机关,而国务院为责任之主体,总统所发之法律,命令及一切公文,皆须国务员副署,总统虽有任免文武官吏之权,而主张此项权利,必待国务院之副署,始能发生效力。其实权握于国务员之手,盖总统之地位至巩固,至尊严,除非常事件外,对于参议院不负责任。

——朱宗震、杨光辉《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注意:“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御任大总统孙文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刘仲敬《民国纪事本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给事中”所隶属的部门及职责,请用一句话概括此制度的积极作用。
(2)指出材料二为制约总统权力而设置的制度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临时约法》予以简要评价。
(3)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类权力制约制度的本质区别。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