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1 . 材料一中国古代赋税示意图:



(1)说出材料一中两种收税制度名称,指出二者的主要异同点。

材料二   1927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向各国发出照会,“分别就其旧约已满期者,改订新约;未满期者,修改旧约”。海关进口税则“完全以我国所定者以为准则”。国民政府多次修订关税税则,……关税收入也大为增加……     

——易继苍、张祥晶《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等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影响。
2022-08-21更新 | 247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题(一)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2 . 材料   柏林市西南波茨坦小镇上有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桑苏西宫,旁边有座紧挨宫殿的又残又旧的大风车磨坊。令国王非常扫兴,在反复协商无果后国王直接派人把磨坊给拆了。结果老头向最高法院起诉了国王。

开庭那天,骄横的国王拒绝出庭,也没派律师前来应诉。但这不妨碍审判的正常进行。司法女神的雕像矗立在法院门外,雕像背后的格言: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使法官只忠于一个上司,那就是法律。他们一致裁定:被告擅用王权,侵犯原告由宪法规定的财产权利,侵犯了《帝国宪法》第79条第6款。判决如下:

责成被告威廉一世在原址上重建一座同样的磨坊,并赔偿原告各项损失费共150元。

威廉一世最终向法律低头,对法庭的判决书完全照办。

一座崭新的磨坊矗立在桑苏西宫外,150元也送到老头手上。

时隔多年后,老头和威廉一世都相继过世。威廉一世的孙子威廉二世和老头的儿子又有了故事。

老头的儿子生意萧条,磨坊也再次变得残破不堪……老头的儿子想把磨坊卖给新国王。新国王反复思考后拒绝了他。派人送给老头儿子6000元。


(1)古罗马司法女神的雕像蕴含罗马法的哪些自然法精神?西方法院的司法女神雕像反映西方法律与罗马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2)此案例能看出西方法律的哪些特点?
(3)请你分析新国王拒绝拆掉老磨坊的最可能理由。
2022-08-21更新 | 134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题(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来安排远东的贸易活动。每年五六月间,他们乘坐中日贸易船队司令指挥的大帆船,顺着夏季的西南季风,从果阿启航。船上装载胡椒、苏木、象牙、檀香等印度特产,以及产于美洲经里斯本辗转运来的白银货币。在抵达澳门的近一年时间里,他们把船上装载的白银和货物,都换成中国的生丝、丝绸、黄金、铅、锡、水银、糖、麝香、茯苓、棉纱、棉布等货物。第二年初夏,他们乘着季风前往日本。在日本,他们把生丝、丝绸、黄金等中国货以高昂的价格迅速脱手,然后带着大量日本白银与少量日本货,乘着同年秋天的季风返回澳门。抵达澳门后,他们用日本白银大量收购中国生丝、丝绸、瓷器以及其他商品。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赚很多钱,整个过程可以赚取十多万块金币。就这样,中国卷入了全球化的远洋贸易之中,西方学者把它概括为“丝-银对流”。

——摘编自樊树志《重写晚明史: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这里所讲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其特定含义,系指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此处的社会转型启始系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近两千年的向前发展,至明代后期已经积累、孕育出新因素。

——摘编自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明“丝一银对流”的主要内容,并简析葡萄牙以澳门为东方贸易活动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两个“新因素”,并说明其如何推动近代社会的转型。
2022-08-16更新 | 235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一)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早期,以英国为首的欧洲资本主义强国凭借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从精神和意识形态方面向殖民地传播自己的文化,形式多为宗教传播以及开办教会学校实行思想教育,最终达到普及本国文化知识,实现殖民同化的目的。这一时期的欧洲文化殖民主要集中在非洲地区,非洲地区贫困落后,宗教信仰尚未统一,多种宗教并存,其中伊斯兰教信仰者占据很大数量,但宗教矛盾仍然较为突出,欧洲资本主义强国借用这一时机大肆宣传基督教文化,来实行同化政策。

——摘编自《浅析近现代文化殖民主义对于非洲和美洲主流宗教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泛非主义”出现于20世纪初。二战后。泛非主义以团结非洲人反抗殖民统治为主旨,得到了全世界非洲人的认同。泛非主义对于黑人民众而言无异于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泛非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下,非洲的反殖民主义斗争常常提倡非暴力形式,并获得了较大成功。泛非主义引导全世界黑人达成反对种族压迫与推翻殖民主义的共识,这种共识也体现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非洲国家掌握自己的权力,影响乃至改变西方国家主导的秩序。

——摘编自郑祥福、舒文豪《反殖民语境下非洲三大政治思潮的更迭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欧洲文化殖民的实质,并分析近代早期欧洲文化殖民集中在非洲地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泛非主义思潮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绪十八年(1892年),川东兵备道黎庶昌创办“洋务学堂”,“考选学生正副额各二十人”入学,“其课程外国文外,增设科学,而以英语、数学为主科。……从1901年到辛亥革命前,重庆已建有小学堂24所。这些小学堂分为官立和私立两类,以官立居多。官立小学主要有后列几所。巴县高等小学堂,知县霍勒炜于1903年改渝郡书院而成,设于在来龙巷的书院原址。长寿知县唐我圻于1904年倡建了林庄高等小学堂(初名林庄学堂)。1905年,江津知县龚承云改聚奎书院,倡办了聚奎两等小学堂。私立小学堂主要有巴县人许荣龙、曾纪瑞于1901年捐资创办于道冠井的开智小学堂;1907年由重庆回民创设于清真西寺的私立西寺公小学堂。

材料二   “七七事变”后仅一年间,战前的108所高校就有91所不同程度地遭到日寇的轰炸破坏,其中被全毁的有10所。于是幸存的高校陆续向内地迁移,到1944年,迁入重庆地区的高校共计31所,大约是内迁高校的1/2。这31所高校中,计有大学9所、大学研究所1所、独立学院10所,居于全国之冠。当时大后方著名的“文化四坝”即沙坪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坝、成都华西坝中,前三坝皆位于重庆。

——摘编自周勇主编《重庆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重庆近代新式学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抗战时期高校内迁重庆带来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印度佛教传入了中国。佛教在中国初传,主要是作为信仰和方术(旧时指医、卜、星、相、炼丹等技术)流行于民间的。佛教被广大知识分子所接受,是从两晋(公元265年至316年为西晋,公元317年至420年为东晋)时期开始的。知识分子特别感兴趣的是佛教的思想理论,尤其是佛教提出的一些中国传统学术较少研究的理论问题。到了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期,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几乎遍及整个中国。

——摘编自张明、于井尧《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传教士利玛窦与一行人来到中国广东,他们自称是来自印度的僧人;在知府王磐收到铃铛等礼物后,允许他们留在肇庆。利玛窦是一位博学的传教士,喜欢结交朋友。他随身带着自鸣钟、菱角镜、山海全图,吸引了不少人观看。马礼逊是拉开晚清新一轮西学东渐序幕的第一人。18079月,马礼逊抵达澳门,然后进入广州。当时,中国海禁未开,仍然禁止西人传教,马礼逊只能先隐匿于广州的美国商馆。不久,他有了合法身份,有了稳定收入,还结婚成了家。此后,直至1834年逝世,马礼逊一直在广州、澳门及南洋各地进行传教活动。

——摘编自张明、于井尧《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普及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马礼逊来中国传教的中外背景。如何评价这些传教士的传教活动?
2022-08-02更新 | 138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一轮检测(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陕西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对宗族小子的诰命,其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治理)民”。周人选伊洛地区营建新都,此地便于各地诸侯贡赋,也方便王朝对四方诸侯的控制。在西周,父既是宗君又是尊长,君臣之义等于父子。通过各种礼的举行,周人的社会秩序和规则得到确立和维护。乐通常配礼而行,其作用在于协调上下、体现和谐。周人认为,商灭夏、周灭商,都不过是“惟恭行天之罚”。周之所以受命,是丈王、武王能行敬天、明德、安民。因为民心、民意是统治者德行影响的结果,是上天意旨的风向标。

——摘编自《西周的核心政治理念统治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早期国家的跨区域治理难题》

材料二     楚汉战争中 ,刘邦封韩信、英布等人为王。对于西汉中央来说,这是个严重威胁。刘邦消灭这些异姓王后,又将自己一些年幼子侄分别封为王,称为同姓王。汉武帝统治50余年,在继承汉初专制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某些重要改革,如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创造了数个第一,使西汉王朝达到鼎盛时期。

——摘编 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西汉在治国模式上的明显不同,并以具体史实说明汉武帝“创造了数个第一”。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63年,有英国学者公开宣称:“可能在将来会有非洲历史可以讲授,但目前还没有,只有在非洲的欧洲人的历史。”但正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非洲大学纷纷成立历史系,建立研究机构,形成了众多民族主义史学流派,如西非尼日利亚的伊巴丹历史学派,东非肯尼亚的内罗毕历史学派,中非的卢本巴希历史学派等。他们力图恢复非洲历史的本来面目,强调非洲史观:即非洲历史是非洲人的历史,它具有连续性,殖民主义只是历史上的一个插曲。为弥补文字记载的空缺,他们大力开拓口述资料,并将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引入非洲史研究。196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编写《非洲通史》项目,以配合非洲史家加快非洲历史的非殖民化。

——据李安山《非洲民族主义史学流派及其贡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60-70年代非洲民族主义史学流派在各地兴起的共同历史条件,并概述其重大贡献。
2022-07-0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烟草起源于美洲,继哥伦布之后欧洲人不断地到美洲探险和考察,留下了很多关于烟草的记述:“西印度群岛的烟草是印第安人使用的一种特殊药草”;“烟草对治疗头痛,尤其是感冒引起的头痛非常有效……”西班牙人发现烟草的药用价值后,在其美洲殖民地广泛种植,除满足本国需求外还大量销往欧洲。从17世纪上半期开始,在消费社会兴起的背景下,烟草变为了逸乐消费品,吸烟从上层社会传播到了中等阶层,成为中等阶层享受富人消遣的一种方式,绅士们通过在公共场所炫耀烟草来展示这种新风尚。很快,烟草借助酒馆传播到了更大范围的消费群体中,认为“就连马夫到酒馆来买酒时,也一定会带着烟斗,因为烟草……是一种酒馆、客栈等场所都可以买到的畅销商品”。欧洲统治者在日益增长的财政支出面前,将烟草看成一种重要的谋利商品,并将其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据《近代早期美洲烟草的欧洲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烟草在欧洲传播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烟草在欧洲传播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雅典,公民是城邦的主人,成为公民的前提则是为城邦提供兵役。公元前594年,首席执政官梭伦按财产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并规定了相应的军事义务:第一、二等级公民提供骑兵,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第四等级提供轻装步兵和在海军中服役。雅典军队早期的主导力量是陆军。公元前5世纪以后,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雅典海外冲突和争夺不断,促使雅典开始大力发展海军并且成为海上强国。希腊海军的成员主要来自第四等级的贫农和雇农,他们为城邦提供了舵手、水手长、下级军官、瞭望员、桨手,在雅典海军大败波斯舰队的战争中做出的贡献远大于前几个等级。这客观上提高了他们在城邦内的地位,使得城邦领导者不得不给予他们更多的政治权利。

——据《古希腊军制变革》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前期,每一位17-46岁的公民都必须在战时服兵役,作为回报,他们可以在战后重新分配“公有地”中获得一杯羹。随着罗马霸业的扩大,奴隶制大庄园发展起来,海外行省的廉价粮食也不断输入,小农大量破产,公民兵制的基础遭到破坏。前2世纪末,罗马在朱古达战争和与日耳曼人的战争中屡遭败绩,同时还面临着第二次西西里奴隶起义。为扩大兵源,执政官马略进行了军事改革,规定凡是自愿且符合条件的人(包括无产者、意大利境外的同盟者、行省居民)均可应募入伍,士兵服役期间国家发给薪饷。

——据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军队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在雅典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共和国后期在兵制上的重大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